您的位置:首页->要 闻  
湖南好人:九旬老人刘发生还清70余年前旧债
  发表时间:2016-09-23   编辑:刘仁军   来源: 湖南日报
 

  刘发生(左)与邻居。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吴辉兵

  “不把钱还上,我入土都不会心安。”近日,获评“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的攸县槚山乡巷口山村刘发生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93岁的刘发生从90岁起,陆续还清了70余年前欠下的9笔旧债。

  “这把年纪了还去还旧债,真是一位信义之人!”说起刘发生,今年77岁的邻居文运生称赞不已。

  “运生侄儿,这是欠你家的钱” 

  “运生侄儿,这是欠你家的钱,‘连本带息’2000元……”2013年10月的一天,刘发生老人推开了邻居文运生家的门。面对一头雾水的文运生,刘发生解释道:“我年少时借了你父亲12块银元做米生意,到现在才还,实在过意不去。”

  “12块银元?父亲早已过世,从没说过这事。2000元?也太多了吧,我不能要!”2000元钱,在一个耄耋老人和一个古稀老人的手里推来推去。于是,刘发生讲起了70年前为照顾弟妹多次向邻里借钱借物的往事。

  刘发生说,他父母生育子女5人,母亲在生下第5个孩子不久去世,父亲也在他16岁时去世了。作为家中长子,刘发生成了家里顶梁柱。当时家里特别困难,无奈之下只得向乡邻借谷子填肚子,前前后后借了6户人家的谷子,借得最多的1户有48桶,1桶重约8.5公斤。

  刘发生清晰记得,考虑到这样借来借去不是个事,为养家糊口,他学会了搓纺棉线,赚点小钱。可自家没本钱种棉花,他便向两户人家分别借了10公斤和20公斤。在最困难的时候,文运生的父亲出手帮了一把,借给他12块银元做米生意。这是1942年至1945年间,他所借9笔债中最大的一笔。

  “为了给一户人家还债,走了15公里路” 

  “只要睁开眼睛,就会想起这些债。”刘发生说,当年滴水之恩,一笔笔记在心头,可苦于家里太穷,一直无力偿还。

  “我靠种田为生,一生没有攒下多少钱,陈年旧事也没脸面跟子女提起。”刘发生说,父债子还,可子女长大成家后都有自家的开销,而且他也不想麻烦子女,还债的事只好埋在心里。

  时间一晃过去了70来年。2013年10月,刘发生与老伴年届九十高龄,膝下子孙执意要为二老做寿。

  “当时我们没有宴请宾客,只是家庭内部庆祝。”刘发生的儿媳谢冬娥介绍,大家共拿了9000多元礼金,全部给了父亲。出乎大家意料又使全家感动的是,有了这笔钱,父亲才说出了还债的事。

  但是,当年的债主多已离世,人难找,账也难算,怎么还?刘发生便挑数目最大的邻居文家先还,可文家不肯要。刘发生讲清缘由,最后近乎跪求,文运生才权且代父收下。

  刘发生当年向邻里借的是旧币以及谷子、棉花等物,怎么折算?刘发生采取的是“等价兑现”与“利息翻倍”的办法,如当年1块银元能买35公斤谷子,12块就是420公斤。现在50公斤谷子的收购价为120元左右,420公斤就是1000元左右,加上1倍利息,所以借文家12块银元,当还2000元。至于棉花,当年1公斤大概能换10公斤谷子,20公斤能换200公斤谷子,折成现金500元左右,加上利息,当还1000元。

  “为了给一户人家还债,走了15公里路,终于将钱送到人家手中。”说到这里,似乎压在心里几十年的石头落了地,刘发生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点评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这句出自《礼记·儒行》的话,意思是说儒者不把金银玉帛当作宝贝,而把忠信当作宝贝。刘发生的身上,就体现了“忠信以为宝”的高尚品德。讲诚信、重承诺、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者天之道,信义人之本。应当像刘发生老人一样,用一颗诚挚的感恩之心,身体力行,将这些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

  上一篇: 第四届湘南投洽会展览见闻:科技新风扑面来
下一篇: 郴州举行弘扬雷锋精神宣讲会 树学雷锋文明新风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