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评 论->原创评论  
传统文化课程会否增加学生的痛苦指数?
  发表时间:2015-04-01   编辑:刘仁军   来源: 红网
 

    3月30日,记者从“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了解到,国内首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其他三册按主题归类讲解,每一章节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中西文化比较等拓展阅读素材。课题组表示,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目前还在研究中。(3月30日《法制晚报》)
  据介绍,《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已完成从幼儿园到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我们目前无法获知已完成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是否包括对国学经典作品的不同流派、版本的解读。
  按照课题组的表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高中阶段教材要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儒道经典的思想内涵,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要达到上述目标,高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不仅需要依照教材对国学经典作品给出的原文及注释,由教师完成讲述,还需要大量引入古今中外有关《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作品的不同阐释和评述,让学生通过广博阅读,对照不同流派、版本的国学解读,形成自己的观点。
  长久以来,语文课特别是作文课、古文课,让一代代学生望而生畏,症结就在于从教材到课堂教学,都采取了一种接近数学课和科学课、强调正确答案唯一性的方式。语文课要学得好,很多学生只能通过对知识点、作文范文(套路)的死记硬背。考得越好,就越快丧失对母语语言文字的兴致。如果传统文化教材也采用传统语文课教材的编写方式,注重知识点背诵记忆,在原文和注释之外,只提供一种既定表述,很可能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认知理解,也必然使得传统文化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将变得相当呆板。
  第二个问题是,要让学生实现“融会贯通”、“深刻地领悟儒道经典的思想内涵”的目标,就必然意味着,学生中对每本国学经典作品乃至不同篇目、段落、名句,以及原文含义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理解,如果依照过去以来的教学评价与考试方式,将会有很多学生将无法在这门课程上获得及格分数。反过来,如果允许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形成个人化理解,只考察学习的认真程度和深度,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与考试将变得空前繁复,这真能做到吗?
  更大的挑战可能在于,如果要通过传统文化课程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乃至要达到“融会贯通”,这门课程将需要占用大量的高中教学时段——现有的高中教育模式体系不发生改变,无论这样一门新课程的教材编写得多么通俗易懂,无论课堂教学开展得多么顺畅,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学习压力的全新来源,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痛苦指数。教育部门能否在力推传统文化课程,“做加法”的同时,也做一做“减法”,从教材、考试大纲中裁撤同等的知识点数量?
  文/郑渝川

  上一篇: 《失孤》:离散是人世间最大的苦
下一篇: 带病上课的教师“美”得让人心酸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