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放,男,1982年9月生,衡阳市祁东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孩子,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引起左下肢残疾。但他肢残志坚,立志学医,只为让更多人摆脱疾病的痛苦。2005年7月,唐放回到家乡,在白鹤街道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18年,一个人“医者仁心”坚守在医务室,守护着两个村3000余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深得村民好评。2020年被评为“衡阳最美乡村医生”;2022年被评为敬业奉献类“衡阳好人”。
微光前行,也能照亮他人
唐放2岁时发了一次高烧,这次生病让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左下肢残疾。正是因为自己常年被病痛折磨,唐放立下了学医的志向。
1998年,16岁的唐放来到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当时为衡阳卫校)就读社区医学专业,并于2002年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2002年和2004年,又分别到岳阳市汨罗市中医院、衡阳市祁东县中医院进修1年。
7年寒窗苦读,唐放在毕业后的第3年,选择回到家乡,在当时的百家村当起了乡村医生,该村3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218人,公卫工作事务繁多,从65岁以上老年人到6岁以下儿童,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重症精神病等慢性病人到孕产妇,都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管理人群。
刚开始到村卫生室接手公卫工作时,唐放一点都不熟悉工作和医疗环境,村民也不理解、不认识和不配合,加之他行动不便,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
但他没有气馁,笨鸟先飞,拖着残躯没日没夜走村串户,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虚心地向同事们和院领导请教,工作笔记记了厚厚一大本。本不懂电脑办公软件的他,为了制作慢性病台账,虚心向慢性病专干学习了一周才学会,终于帮乡亲们建立起了真实的健康档案和随访信息。
为了方便出行,硬拉着父亲带着他学会了骑摩托车,乡下的田间小道,无数次被摔成了泥人……
但有耕耘就有收获,一个月之后,全村18个组,每一个家庭,谁家新添了孩子,谁家的老人这段时间不舒服,谁是贫困户,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谁又外出去了哪儿,他一清二楚,心里有本的账。
多年来,他形成了一个习惯,白天下乡看完病都会将病人的症状诊治、用药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并把下乡过程中遇到的重点管理人群的随访资料整理清楚,及时录入电脑,每晚都工作到深夜。慢慢地,他给村里许多老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老人们最信任的也是唐放。
2010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12点半到帆丰村老屋组为唐国荣出诊,病人的病情非常严重,出现了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需要马上住院,他当即拨打县人民医院120急救电话。在等车的时候,病人病情突然加重,一时间心跳和呼吸几乎停止了。业务过硬的他马上按照在医院培训时学到的技术,分步骤按压了5个循环,口对口吹气每30秒两次5个循环后,病人心跳恢复、自主呼吸正常。这时急救车也来了,马上吸氧并送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病人终于得救。
后来,唐国荣紧紧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唐医生,你真的是好医生,幸亏你业务过硬,抢救及时,我这条命是你救回来的,非常感谢你!”
唐放已然成为小乡村里病人生命里的那道光。
医者仁心,只为服务一线
18年来,乡村留守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除了出诊看病,唐放坚持为乡亲们测体温、量血压、做测试、做体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腿不好,唐放出诊一般骑摩托车,有些地方骑不了车,他便背着药箱慢慢跋涉。他出诊比正常人要难上好几倍,但克服了重重困难,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从没让病人失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天寒地冻之时,他冒着寒风冷雨骑着摩托车穿行在乡间小道上,将县中医医院熬制的防疫中药包送到村民手中。在与新冠病毒战斗的过程中,唐放秉持着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一一排查村民,向大家宣讲防疫政策与知识。
唐放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恪守着诚信从医的原则,履行自己当初学医的诺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近年来,唐放所在村每年的公卫工作考核都名列全镇前茅。0-6岁管理率、老年人面访管理率、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率、高血压面访管理率、糖尿病面访管理率、结核病和精神病管理率……一项项数据的背后,是唐放一步步的努力和坚持。
在衡阳市2020年“最美乡村医生”评选活动中,唐放荣获“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每当有人问唐放“为何选择学医?”他总是会坚定地重复他心中的信念:“我是一名因病致残的不幸者,我不想有人再走我的老路,我想让乡亲们健健康康地生活。”
以梦为马,不断提升自我
“唐放同学虽然身有残疾,但他的成绩在我们班上一直都是靠前的,他各个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还经常获得三好学生的奖项。他非常乐于帮助同学,同学开展活动的时候,他也会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忙,平时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唐放在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当时为衡阳卫校)就读时的1998级社区医学专业139班上的同学周建平如是说。
谈起唐放,好朋友陆小军也赞不绝口:“在中专学校读书时,唐放和我是上下铺的关系,他为人憨厚老实,在学习上很勤奋,也很好学。”
哪怕走上工作岗位,唐放也从未丢下过学习。唐放认为,医生一定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2017年,他的女儿突患白血病,治疗了3年后,病情终于基本稳定。唐放就腾出更多的时间加强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2022年6月,唐放从湖南省医药学院成人大专毕业,今年参加了专升本考试,目前成绩还未出来。
廖崇美是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当时为衡阳卫校)1998级社区医学专业139班的班主任,提起唐放时,70岁的廖老师仍印象深刻:“唐放同学在校期间特别乐于助人,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班级组织的各个活动他都有积极参与其中,在运动会时,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赛,但他仍然到场为同学们加油,呐喊助威,照看好同学们放在一边的私人物品。在学习方面同样会保持积极的态度,上课从不迟到早退。”
唐放一直记得自己的母校当年用南丁格尔的精神来熏陶一代又一代学子,所以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学校“树木树人,济世救民”的校训。学无止境,唯有以梦为舟,泛舟学海。唯有如此,他才能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身边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唐放自立自强,服务乡邻,用最朴实的言行践行了他的初心,也践行了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