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 闻  
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湖南省拟推荐候选人公示
  发表时间:2023-10-24   编辑:陈沁贤   来源: 湖南文明网
 

拟推送2023年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公示
  根据中央文明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相关要求,经各市州、省直机关文明办广泛动员、严格把关、层层推荐,省文明办公正评审,拟推荐以下12人为湖南省2023年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如有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期内实名向省文明办反映。
  公示时间:2023年10月24日至10月28日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电子邮箱:wenminghunan@163.com
  湖南省文明办
  2023年10月24日
  
古稀老人20余年义务为居民修理电器万余件
 
  王裕国,1948年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王家河街道东升社区6906工厂退休职工。1997年,王裕国从单位内退后,发挥余热,在自家免费为居民修理电器。期间,王裕国家里发生巨大变故,30多岁的独生子病故,3年后老伴离世,他抱着充实自己,忘记痛苦的信念,继续开门迎客,仍是免费服务,20几年下来,王裕国义务为7000多户居民修理了万余件大小电器。
  走过苦难 更懂人间温情
  1997年,王裕国从单位内退后,用自己一身维修电器设备的好“武艺”,在自家一楼的杂物间开了个电器修理店,免费为居民修理电器。修理店顾客不断,王裕国忙得不亦乐乎。也有居民要付修理费的,王裕国一一谢绝,有时还要贴钱买些小配套,不知耗费了家里多少度电。
  这期间,王裕国家里发生巨大变故,30多岁的儿子病故,3年后老伴离世。那些日子里,王裕国眼里都是泪水。好在邻居们劝解王裕国,只有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忘记痛苦,于是,王裕国的修理店又开门迎客,仍是免费服务。
  紧跟时代 不断解决新问题
  家电技术上的更新迭代不是一蹴而就的,凡事都有个渐进的过程。而王裕国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如何学?那就是在实战中成长。邻居刘爹家的冰箱坏了,本想要售后维修站修理,因过了保修期,难以承受高额维修费用,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王裕国。见到冰箱后,王裕国傻眼了,因为他并没有修理过这个型号。但热心肠的他还是立马上网找电路图,专程到维修站去咨询,最后还跑到家电市场购买零件。两天后冰箱终于修好了,刘爹非常感动,要给修理费,王裕国说什么也不肯收。
  一些最新型号的精密产品的确有一定的维修难度,因为缺乏相应工具,难以处理,但王裕国总能想到合适的处理方法。为了帮助邻居,他常常废寝忘食,工作到凌晨。
  淡泊名利 做自认为该做的事
  2023年5月底,王裕国受邀参加第二季度“湖南好人榜”发布仪式,现场被问及坚持做这件事的初衷,王裕国说:“以前在厂里的时候就是大家互相帮着修,我这也是一种延续。而且社区待我们这么亲,邻里之间氛围这么好,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20多年时间里,王裕国义务为7000多户居民修理了万余件大大小小的电器。如果付费维修,至少会为他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2018年在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下,他成立义务维修志愿工作室,带动22名老党员主动加入该志愿服务队。王裕国说,之前有些年轻人愿意跟他学习机电维修,他都倾囊相授。但学徒们因为没有经济上的回报而放弃,王裕国也不苛责。对于当今社会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王裕国非常理解。但他希望能有后继者继续他的工作,因为他所做的,就是把社区中曾经浓郁的温暖氛围延续下去。(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张志强)
  
志愿服务15年 用医者初心行志愿大爱
 
  彭天冰,1966年6月生,中共党员,退休医师,现任湖南省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常务副队长、长沙蓝天救援队功勋队员兼医疗教官。2008年至今,她先后奔赴四川汶川、雅安参加抗震救灾,参加湖南岳阳、益阳等地抗洪赈灾行动,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她热心公益,关爱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参与或组织医疗健康与应急医疗救护活动近500多次。曾获“湖南好人”“湖南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等荣誉称号。
  信仰 一封又一封请战书的力量
  2008年汶川地震,医者仁心的彭天冰一封请战书让她成为湖南省红十字会第二批赶赴灾区的医务队员。在汶川的24天里,她奋战在一线,抢救受伤群众300余人,同时她也了解到,很多灾民在灾难来临时,不知道如何去自救以及互救。救援工作结束后,彭天冰立马加入了湖南省红十字会组织。从那时起,她常常走进学校、社区、厂矿企事业单位进行应急救护培训。
  新冠疫情爆发伊始,她作为长沙蓝天救援队医疗救援的唯一一名女性,再次写下请战书到湖北孝感、荆门支援防疫工作。2022年底,她奔赴上海进行抗疫支援,被上海医疗急救中心授予“抗疫先锋”称号。
  本色 一个接一个志愿服务的能量
  “给孩子们做培训,我就像个孙猴子一样,还得又唱又跳,用肢体语言去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参与互动才能学得进去。”彭天冰记得2022年11月的一天,在长沙一所幼儿园给孩子们进行防性侵和防踩踏宣讲,枯燥的内容被她变成了充满趣味性的科普和讲解,当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出“彭老师,我们不想下课,还想听”的时候,彭天冰感觉到被人需要很重要。
  2023年7月20日下午,彭天冰从长沙医护人员手中接过造血干细胞成功把它送到千里之外的山城,看到这颗“生命的种子”在她的安全护送下挽救一条新的生命,八个小时的马不停蹄,那份成就感,让彭天冰又有了新的体验,成立湖南省红十字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的想法在她的脑海生根发芽。
  传承 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
  “如果可以,我希望将这份志愿工作做到自己做不动为止。”彭天冰已经将志愿服务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如她父亲在去世前两天还在诊所为患者诊疗一样。父亲原是一名军医,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母亲曾是唐山大地震的医疗预备队员,他们都曾上山下乡到农村医院就诊,参与义诊活动。医者传三代,在彭天冰这里,她也把儿子培养成一名医生,成为湖南省财贸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加入湖南省红十字会组织。工作之余,儿子也会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自己将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提升自我,超越母亲,救死扶伤帮助更多人。不仅如此,彭天冰家族里,受她影响从医者已达数十人。
  十五年可以做什么?可以逐渐壮大这支无私奉献的志愿队伍,可以把“医者仁心”的精神传下去,可以离“让红十字救护走进家家户户,让更多人掌握应急救护知识”这个目标更近一些。彭天冰说,“以后,我要带着我的孙子去做志愿服务,让他能够亲眼看到、感受到这种快乐。”(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张丽祯)
  
志愿者10年如一日关爱帮扶抗战老兵56人
 
  王忠文,男,1974年01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舜峰镇南冲村委人,临武县义工协会志愿者。他十年如一日,积极参与“寻找和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他带头寻找抗战老兵56人,免费为抗战老兵建立个人档案,筹集资金60多万元帮扶他们。曾荣获“湖南雷锋式志愿者”“湖南好人”等荣誉。
  寻找抗战老兵 他不遗余力
  2013年,王忠文了解到水东镇的袁玉标老人是一名抗战老兵,但生活比较清贫。当他看到老人因抗战时受伤留下了残疾,连正常的农事都不能独立完成。他觉得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从这以后,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积极参与“寻找和关爱抗战老兵活动”,寻找仍在世的抗战退伍老兵。
  为了寻找抗战老兵,他踏入边远的山村挨家挨户地问,一走就是十几公里,有时是烈日炎炎,有时是天寒地冻,有时是大清早出门天黑才回家。为了找到散居在全县的抗战老兵,他走遍了全县的每一处村庄,成为了临武县的“活地图”。通过不懈的努力,寻找到的老兵的队伍壮大到了56个人,并为每个抗战老兵建立了档案。
  宣传抗战老兵 他东奔西跑
  为了宣传抗战老兵的感人事迹,王忠文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努力挖掘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积极传承这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抗战老兵的事迹让更多的临武人知道,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
  2015年9月1日,临武县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通过大力宣传抗战老兵的事迹,临武县掀起了关爱抗战老兵的热潮。王忠文更忙了。他联系县政协文史委人员收集抗战老兵的文史资料;联系县人民医院为抗战老兵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承诺免费为老兵治疗疾病;联系志愿者走访慰问抗战老兵。此举使抗战老兵的心灵倍感温暖,同时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赞誉。
  关爱抗战老兵 他胜似亲人
  找到了老兵们还远远不够,他们其中有些人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境贫寒。王忠文就以慈善晚会形式为老兵筹款,为老兵的生活提供了莫大的支持。
  王忠文常常去探望老兵们,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逢年过节,他们为抗战老兵打扫卫生、洗头、剪头、剪指甲、包饺子。老人们大多八九十岁的高龄了,听力不好,他便凑近他们的耳朵亲切交谈。对逝世的抗战老兵,他组织志愿者们前去追悼缅怀。老人们笑得眯了眼,他们的子女也许常常不在身边,可他们却有了一群孩子。(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李宗君)
  
“80后”夫妻扎根乡间 倾心育人十余年
 
  朱细芬,女,1987年11月出生,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李亚东,男,1987年9月出生,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中心小学教师。这对年轻夫妻,大学一毕业便一头扎进汝城县的大山深处,一扎就是11年。两人曾获评2022年度“感动湖南”年度榜样人物、湖南好人等荣誉。
  走进山里走上讲台 他们就坚守下来
  当被问及朱细芬为何选择乡村教师作为一生的职业,清秀的朱细芬没有犹豫:“因为父亲。”朱细芬的父亲是一位在乡村工作了一辈子的教师,带给很多乡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希望。于是,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梦想,从儿时起,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李亚东憨憨地笑着:“因为爱情。”山西小伙李亚东是朱细芬的大学同学,11年前,李亚东陪同妻子踏上了“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
  以爱为底色做教育 寻求心灵的碰撞
  2017年,夫妻俩被调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刚来时,学校有139名学生,加上他们俩,老师才4人。从学前班到三年级,4名老师各带一个班。学校的条件也不好,只有1栋教学楼,旁边的住宿楼不通水,电路也有问题。
  看着简陋的学校,夫妻俩暗暗下了决心:既然来了,就要把学校建好、把孩子教好。凭着大学时期打下的美术基础,夫妻俩一笔一画,将学校的围墙全部用绘画悉心装点,主题就是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讲述初心如磐,讲述鱼水情深。
  为把学校建好,夫妻二人没少往村里、镇上跑,一次次争取扶贫资金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校舍连续3年提质改造,原本高低不平的操场平整了,宿舍楼通了水、电,教室也有了直饮水,楼内建了卫生间、装了热水器,如厕、洗澡的问题逐渐解决。
  最幸福的,不只是硬件条件的改善,还有学生们的成长。起初接手时,夫妻二人发现第一片小学的孩子,大多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面对接手的班级成绩不理想、学生排斥的情形,朱细芬和丈夫一起用细心和耐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学生接受知识速度慢,那就耐心多教几遍;家长不重视,那就和家长多沟通;孩子性格内向,那就一起做运动……在耐心的陪伴和鼓励下,孩子们日益开朗起来,学习能力也渐渐提升。一年下来,夫妻俩的方法取得了很大效果,班级的考试成绩从年级倒数到在片区16所小学中排名第一。
  着眼于当前孩子们的成长 更注重于广袤乡村的未来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第一片小学,勉励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场景,让李亚东感觉很幸福,同时,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对于已经是第一片小学校长的朱细芬来说,压力和责任就更大一些。这几年,随着学校建设越来越好,不少家长会慕名把孩子送来。“家长信任我们,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如今,学校的10名年轻教师,平均年龄仅20多岁。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尽快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真谛,进而爱上教育、爱上教师职业,让这些年轻人有干劲、有价值感、有幸福感,留得下、干得好,是朱细芬最常思考的问题。(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朱燕玲 唐聪)
  
“辣椒大王”60年坚守“火辣事业”带富村民
 
  杨意红,194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葛家镇金源村人。辣椒是杨意红一辈子的事业,60多年来,他先后培育出300多个辣椒新品种,其中30多个品种在全国广泛种植,培训杂交育种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丰产栽培能手5000多人。如今82岁的他,仍然坚守在辣椒育种一线。曾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星火科技二传手”荣誉称号。
  60年“火辣事业” 一辈子热血农业发展
  杨意红小学毕业后在当地农业社做会计。1956年,年仅15岁的杨意红带领一群年轻人先后创办了试验农场和化工厂。1961年,杨意红担任乡上的农业技术员,开始做蔬菜育种实验。1982年,杨意红回到家中务农,包制种、包技术、包销售,带领附近乡镇的150多户农民种西瓜。198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果蔬实用技术研究所,1987年带领村民去海南开创“候鸟农业”新型生产模式。目前在浏阳市湘天科技种植合作社辣椒基地研究辣椒种植。
  做辣椒品种研究,对只有小学文化的杨意红而言并不容易。为了培育出“好品种”,他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钻研上,一有空就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跑去省城请教专家。如今,年过八旬的杨意红每天干农活儿之余,就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学习。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类农业书籍,每一本都被翻得卷了边,上面做满了笔记。
  矢志不渝 一辈子带领农民致富
  湖南的气候和土壤却不适宜辣椒的生长,当年,一到冬天,在湖南本地很难吃到新鲜辣椒。1987年的初冬,杨意红带着30多名老乡,到海南三亚去做辣椒育种,并逐年扩大了育种规模。后来,浏阳农民在海南种植辣椒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每年运回湖南的辣椒就达10多万吨。每年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他也被省内誉为“候鸟农业”的领军人物。
  2010年,年过七旬的他回到家乡,组织成立浏阳市湘天科技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30余户家庭脱贫致富。现在合作社社员达100多人,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带动周边农民1000多人,年薪增产值2000多万元。这些年,最让杨意红骄傲的是,为老家培育的葛家“鸡肠子辣椒”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鸡肠子辣椒”还作为乡村振兴“利器”,从葛家走向全国。在河南南阳,以“鸡肠子辣椒”作为母本的“辣丰3号”受到当地农户的欢迎,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初心不改 一辈子成就奉献乡村
  杨意红对自己非常节俭,每次进城办事都是自带干粮。但是他对公益事业、农业的“投资”却毫不吝啬。无论是所在的村组修路、新增路灯、建设文化广场等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他都慷慨解囊,投入人力和物力,支持家乡建设。
  自2010年以来,他组织合作社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工厂化育苗温室1个,联栋温室5个、日光温室5个,普通大棚1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100多亩,大棚配备了喷滴灌、补光灯等配套设施。工厂化育苗大棚每年为浏阳周边蔬菜基地提供优质的蔬菜种苗及免费的技术服务,通过技术创新使周边地区蔬菜上市季节比湖南其他地区早15天左右。每年为长沙地区提供各类蔬菜200多吨,带动周边地区蔬菜的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李林)
  
坚守乡村教育33年 为“沅水童声”插上逐梦翅膀
 
  郭云兵,男,1971年12月生,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剪市镇中学班主任、语文老师。参加工作33年,郭云兵一直扎根乡村,他致力于乡村孩童的素质教育,创办“沅水童声”朗读团,从剪市中学的教室,到省城的舞台,到中央电视台的屏幕,郭云兵为乡村娃插上梦想的翅膀,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敬业奉献“湖南好人”。
  “一根筋”的坚持
  郭云兵所执教的剪市中学单亲儿童、困难家庭儿童占比很高,很多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孩子们学习朗读,也许能起到以声带情、打开心扉的效果,他决定尝试。
  没有专业的辅导老师,怎么办?当老师的郭云兵,自己先当起了学生。他邀请县里朗诵的行家指导,买来教材自学。没有活动经费,怎么办?他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部分,购买设备、打印资料。没有舞台,怎么办?他就把教室、操场、沅水河滩、农家小院都当做舞台,鼓励学生们不惧场所、大胆朗诵。没有展示平台,怎么办?他厚着脸皮找行家求教,终于摸索着建立了自己的订阅号。学生外出参加比赛没有车怎么办?他拿出家里全部的积蓄,又找亲戚借来3万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作为接送孩子们的爱心车辆。
  从剪市中学的教室,到省城的舞台,“沅水童声”越来越响亮,郭云兵和他的“沅水童声”朗诵团,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央电视台四次聚焦“沅水童声”朗诵团。2023年春节,孩子们朗读航天员张陆原创歌词《天地间最美的舞台》,在太空中回响。
  “一束光”的追逐
  “坚持创造奇迹、梦想改变平庸”这是郭云兵的座右铭,也是“沅水童声”朗诵团的座右铭。
  2018年寒假,在朗诵年会上,一年级学生伍佳倩进入了郭云兵的视线。小女孩的童声纯净、空灵,可是站在舞台上十分不自信。郭云兵便蹲下身来,鼓励她说:“你的声音十分好听,老师相信你会读得很好。”伍佳倩改变了,独立担任了播音室的领读者,成了校园朗读小明星。陈韵颖跟着郭云兵学习朗诵5年。刚进朗诵团时,懒散、自卑。郭云兵请她担任朗读小老师,将她的朗读作品对外推送发布。孩子父亲打电话感谢郭云兵:“咱家韵颖脱胎换骨了!”通过朗诵,孩子们对郭老师越发信赖、依恋、感恩,而郭老师为了孩子们,多次放弃了进城的机会。
  “一股绳”的接力
  作为一名教师,郭云兵深深地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2018年年底,郭云兵举办了一场朗读会,邀请父母们前来聆听。那天,“沅水童声”朗读团便朗读了这首《留守儿童的呼唤》。台上,孩子哭了;台下,父母也哭了。春节很快就结束,郭云兵欣慰地看见,一些家长选择了留下,多一个父母回家,就少一个留守儿童;家里多一份关爱,社会就多一份和谐。家长们纷纷加入“沅水童声”朗诵团,成为这支队伍背后有力的支撑。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所学校,到全县所有学校;从一个乡村,到更多的乡村,郭云兵和他的“沅水童声”,越读越响亮!(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罗江)
  
90后教师8年骑行2万多公里 为特殊儿童送教
 
  陈艳辉,女,1992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界首中心小学语文教师。8年的时间里,她行程2万多公里,风雨无阻不间断地为21名乡村特殊儿童送教上门。陈艳辉曾获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跟岗培训教学展示“特等奖”、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
  送去一份希望 她毅然加入送教队伍
  2016年,陈艳辉家访时,无意间看到一个名叫谭婷的小女孩蜷缩在木床上,因早产缺氧导致智力低下和一级肢体残疾,她只能坐在轮椅或睡在床上。孩子明亮却迷茫的眼睛,家人无助失望的样子,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得知当年界首镇有6名类似特殊儿童,陈艳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否要加入送教上门队伍?经过一夜思考,陈艳辉最终下定了决心。“如果我教会她读书写字和生活自理能力,那相当于挽救了一个家庭!”
  守护一生尊严 她为特殊儿童默默坚守
  初次送教,陈艳辉就“出师不利”。对陌生人的恐惧与抵触,谭婷拒绝与她交流,即使她买糖果也被拒之门外。“心里就像被泼了盆冷水!”但她没想过放弃,转而从小孩子感兴趣的画画、做游戏来吸引谭婷。慢慢地,她们之间有了简单语言交流。再后来,陈艳辉开始教她写字。一节课只学一个字,从简单的“人”字到名字。因为无力握笔,小女孩整整半年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当她第一次展示自己写的名字时,陈艳辉眼眶红了!经过3年时间教学,小女孩学会了声母韵母,简单的汉字和算术。2019年9月,谭婷终于进入学校跟班就读!
  勇担一份使命 她让父亲当司机兼“保镖”
  她的学生住得偏远又分散,最远的一户离家里28公里。最开始陈艳辉租摩托车送教,运气好时能搭个便车返回,但更多情况是摸黑壮胆走回家。有一次返程突遇大雨,她没带雨具也没有搭到便车,回到家已成了落汤鸡!父亲陈二文无不心疼,“万一你出了什么事,我和你妈该怎么办?”她说,“我要让更多这样的孩子学到知识、改变人生!”父亲看她坚定的眼神,决定陪她送教。从此,每到周末,茶陵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便有了父女二人骑着摩托车、带着小黑板,的身影。她说:“我多了一个司机和‘保镖’!”8年来,他们行程达2万多公里。
  牢记一颗初心 她临盆在即依然记挂学生
  怀孕那年,朋友、同事和家人都劝她停下来。连学生家长也说:“陈老师,看着你肚子这么大,应该是快临盆了吧,你就别来了!”她说:“我是一名党员啊,其次才是一名教师!孩子们这么需要我,我哪舍得离开呢?”就这样,她挺着肚子陪在孩子们身边。即使在坐月子,她也隔三岔五打电话给学生家长问情况。月子刚坐到20天,她又不“安分”了,磨着父亲、瞒着母亲溜出去了。她说,“换了新老师,孩子们又要花时间去磨合、去熟悉……”
  8年来,陈艳辉为21名特殊儿童点亮了心灯,让这些“折翼天使”和家人们看到新的希望。(来源:湖南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昆)
  
“环保先锋25载无悔守护 愿以白发换青绿
 
  刘惟炳,男,1950年8月出生,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年过七旬的刘惟炳曾是新宁县人民法院林业审判庭副科级审判员、高级法官。工作期间,他热心公益,发起成立县环保协会,积极组织开展环保志愿服务。退休后,他热度不减,一如既往地坚持护水护鸟,25年来,他一直奋斗在环保公益路上,从青丝到白发,从壮年到古稀,他以满腔热情投身环保公益事业,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先后获评全国“最美民间河湖卫士”“湖南省2015年度鸟类保护优秀志愿者”“湖南好人”“湖南省最美志愿者”、湖南省“最美河湖卫士”等称号。
  勇为环保吹哨人
  曾是新宁县人民法院法官的刘惟炳,在职期间审判过多起破坏森林、污染水资源的案件,深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98年9月,48岁的刘惟炳发起创建湖南省第一个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新宁县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踏上了环保之路。协会成立之初,有人不理解,认为他是作秀。在质疑声中,他本着环保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深入学校开展环保讲座,带领小学生“环保铁铗队”“清源队”等小分队捡拾垃圾。在他的感召下,不断有志愿者申请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十几人到后来的数百人,成为该县最大的民间公益组织。他们深入社区、乡村、林场、机关、学校等场所开展环保讲座,组织义务植树、清理河道垃圾等,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甘做扶夷守护神
  夫夷江连接资江上游,是新宁县的母亲河,它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两岸数十万人的身体健康。2011年,当得知资江上游其他县有大量洗“萤石矿”,重金属污水直排夫夷江,刘惟炳既心痛又心急。为了从源头彻底治污,他与协会志愿者踏上了危险的取证之路,当时已60多岁的刘惟炳不顾山高路远,每次都亲自带队前往。为了获取有力证据,他不顾危险爬陡坡,下水圳,七次暗访五处萤石矿污染重灾区,多次被矿老板的保安驱逐追赶,甚至威逼利诱。但他们没有退缩,机智周旋,终于取得重要证据。在两地政府协调处理无果后,刘惟炳勇敢向国家环保部华南督察中心举报,事情得到国家环保部的高度重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1月,资江上游洗矿污水直排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夫夷江水又恢复了清透的碧绿色。
  乐当护鸟急先锋
  “守护候鸟迁徙难度大,时间跨度长,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让鸟儿爱上崀山。”在刘惟炳的倡议下,2009年10月,新宁县环保协会成立了护鸟营。拆鸟网、撤雾灯、收缴发电机.....有时,他带领护鸟营志愿者去非法捕鸟据点巡逻,更多的时候则是日夜兼程,赶赴湘桂边界进行守护。有一次为了守护候鸟安全迁徙,他带领志愿者当天下午2点多从新宁县城出发,至广西资源与全洲,到第二天清晨五点多钟才回家,奔波150多公里,崎岖的路段要步行50多公里,志愿者开玩笑地说“刘老啊!跟你护鸟,没有好身体还要被累死。”
  近年来,刘惟炳带领护鸟营开展护鸟巡查160余次,拆除鸟网470张,长度达12.3千米;收缴10千瓦发电机1台、千瓦雾化灯2个,捣毁捕鸟窝点20多个,解救鸟类1万余只。“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如既往地把这一方青山绿水守护好。”谈起环境保护,已经年逾古稀的刘老仍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何洋)
  
黄龙洞景区保洁员 夏穿棉衣清洁钟乳石20年

 

  毛国平,男,1965年7月生,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黄龙洞景区保洁人员。20年来,他坚守在阴冷潮湿的景区溶洞内,即便夏季也得换上薄棉衣和雨靴,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脚程不少于8公里,及时清理钟乳石上的苔藓、氧化物和灰尘等,只为给游客呈现最美的自然景观。毛国平曾获评“湖南好人·最美景区人”称号。
  勤勤恳恳,转岗钟乳石清洁
  黄龙洞是著名的溶洞旅游景区,但由于温度低、空气质量差、湿度大等环境因素,钟乳石表面极易滋生苔藓,影响美观。洞内岗位一直实行两班倒工作制,正常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五个小时。但本着对洞内卫生和安全负责任的态度,毛国平克服种种困难,一直保持全天坚持在洞内巡逻保洁。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而且每年余假都在50天以上。
  起初毛国平的岗位职责只是打扫洞内游步道垃圾、清理垃圾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毛国平发现需要清理的不仅有道路两旁的卫生,还有洞内最珍贵的钟乳石,所以他主动加码对各游览区的钟乳石进行巡查、清理。在承担这些职责两个月后,公司才发现他的“偷摸加码”行为。
  兢兢业业,精作钟乳石清洁
  生长在低矮位置的钟乳石,毛国平清洁一个都得一两个小时,而生长在洞内山丘高处的钟乳石,就更加费时费力。“定海神针”是黄龙洞内一根又高又细的石笋,作为黄龙洞的标志性景点,1998年4月18日,黄龙洞景区在保险公司为其买下一个亿的保险,也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昂贵的石笋。
  提到对洞内“定海神针”的清洗时,毛国平说,清洗时必须胆大心细。“定海神针”生长在崩塌的斜坡上,高达19.2米,两端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是黄龙洞最高的一根石笋,洞穴学家推算它至少需要二十万年才长到今天这样高。“太高的地方用水冲洗时,水会经常顺着手臂流进衣衫,经常将钟乳石清洗出来,我们全身也都湿透了!”毛国平说。
  孜孜不倦,出彩钟乳石清洁
  洞内工作环境潮湿,一年四季都要穿着棉衣,但为了游客的笑容,毛国平默默坚守了20年,他避开游览高峰期,等到夜晚游客很少的时候才开始清洁工作,尽管身患风湿关节炎,每天仍钟乳石林间穿梭不少于8公里。
  除搞好洞内卫生工作以外,毛国平还竭尽所能为游客排忧解难。他主动承担了突发情况报告处置、应急救援反应等工作,多次为游客找回遗失财物,每当应急事件发生更是冲锋在前,经常收到游客的锦旗。
  毛国平用自己的双手呵护着钟乳石,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游客安全,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最美的景区人。(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王文杰)
  
四代接力 守护无名红军烈士墓88载
 
  罗教灵,男,1962年9月生,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墨溪村乡村医生。作为大山深处的第三代无名红军烈士守墓人,他牢记父亲遗言,积极发扬为红军烈士扫墓的光荣传统,传播红色文化,到他儿子这辈四代人已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88年。
  四代接力 红军烈士守墓人
  1935年冬,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由溆浦进入新化奉家镇。借住在村民奉显情家里的一位年轻红军战士身患重病,无法继续随部队前行。部队与村民商议后,将该战士留在墨溪村养病。当时医疗条件太差,虽然村民们悉心照料,战士仍不幸离世,烈士英魂长眠于墨溪红旗界。
  奉显地、奉显情、奉名鼎是红军烈士墓的第一代护墓人。三位老人去世后,罗教灵的父亲罗承忠接力这一使命,成为了第二代护墓人,经过多方努力,为烈士立碑。2012年,88岁的罗承忠病危。临终前,他给儿子罗教灵留下遗言要葬在烈士墓附近,后代要继续给烈士扫墓守墓。
  遵其遗嘱,罗教灵将父亲安葬在距离红军烈士墓不到5米处,成为无名红军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不管农闲农忙,他隔三差五进山巡看,清理掉落的石头和树叶、擦拭墓碑的灰尘、捡拾墓地周边垃圾。每次下大雨,生怕红军墓被山洪损毁,罗教灵都会第一时间去烈士墓查看,如发现有冲开的泥土,他就把土填上,用锄头重新夯紧。
  每年的清明节和公祭日,是罗教灵最忙的时候,除了他一家人,还有很多乡亲和外来人士前来祭奠,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烈士墓地,清理杂草、擦拭墓碑、培土,守着祭祀的香烛燃烧完清理好才会离开。在罗教灵的影响下,儿子罗富文从小就知道红军墓故事,在深圳创业的他,每年春节、清明都要回家为烈士扫墓,成为墨溪村第四代护墓人。
  牢记遗嘱 红色文化传承人
  罗教灵深知仅仅像父辈守墓护墓是不够的,传承传播好红色文化才是对烈士墓的最好守护。多年来,罗教灵联合乡亲为红军烈士墓的建设和修缮多方奔走,请求上级部门支持。他带头捐出墓地周边的土地,并经过多方协调,解决了无名红军烈士墓周边土地问题。2015年由奉家镇政府主持重新修缮烈士墓地,罗教灵全程参与,义务做工,带领乡亲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修缮任务,修建了祭祀平台,平整了上山道路。
  随着奉家镇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这一红色教育基地的修复并成功申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守墓人罗教灵还做起了义务讲解员,给大家讲述无名烈士的故事和“火把燃尽送马灯”“种子稀饭犒红军”“十里送红军”等当地红色故事,希望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永远铭记红军亲人,传承红军精神。(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刘智玲)
  
新婚一别成永别 烈士遗孀为夫守护老小39年
 
  李发英,女,1960年6月生,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南湾乡江东村十四组陶荣华烈士家属。1983年春节,李发英与陶荣华成为结发夫妻。1984年4月28日,丈夫陶荣华壮烈牺牲,李发英独自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30余年来,照顾公婆为其送终,抚育儿子看其成家,用拳拳善举、无声大爱温暖和感动着每一个人,曾获评孝老爱亲类“湖南好人”。
  新婚分别忽闻噩耗 丈夫报国壮烈牺牲
  李发英和陶荣华两人在衡东县南湾乡茶旺村相知相恋,1983年春节前夕,陶荣华和李发英举行了婚礼,新婚才过20天,丈夫部队来了加急电报,催促紧急归队。蜜月还没度完,丈夫带着她一起回部队备战。
  “我在那里(丈夫部队驻地)住了20多天,回家时,他送我到火车站,临别时,最后一句话,他说,好好善待他的爸爸妈妈。”李发英眼里噙着眼泪说“好”。
  等到李发英从部队回到老家时,已经有了身孕。1983年10月份儿子出生,全家其乐融融欢庆在添子的喜悦之中。
  1984年4月,年仅24岁陶荣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一场激烈战斗中,陶荣华带领全班战士冒着炮火冲锋,接连攻克多个敌军火力点,并协助穿插连俘获了7个敌人,但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而此时,妻子寄来装有儿子照片的那封家信,还静静地躺在后方营区的收发室里,等待他开启。
  丈夫牺牲的噩耗传来,李发英感到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但她心里明白:今后自己必须要坚强,一定要为丈夫撑起这个家:“当时他对我说,你回去要好好照顾爸爸妈妈,有时候他们脾气不太好,你要忍耐一点。我说‘好,请你放心!’”
  遗孀扛起家庭重担 照顾公婆为夫尽孝
  “没有想到那是我们见面的最后一句话,从丈夫牺牲那刻起,我誓言终生不嫁,照顾好公婆,培养好儿子,让丈夫安息。”丈夫陶荣华牺牲时,李发英才23岁。没有了顶梁柱,她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种水稻、挖竹笋、砍毛竹,再到附近的竹器加工厂当伐竹工人,每天像男人一样扛着粗壮的楠竹翻山越岭来回十几趟。还去往株洲打工,省吃俭用。1999年,家里新盖起了四间大瓦房,让两位老人住进了新房子。
  李发英无微不至,照顾公公到其2004年突然患病去世,享年72岁。2002年,婆婆跌倒入院,2012年,因中风再次瘫痪在床,李发英始终床前尽孝,嘘寒问暖,日夜陪伴。2020年,李发英的婆婆郭吉桂在91岁高龄时也去世了,临终前,紧紧地拉着李发英的手说:“这么多年,辛苦你了!你是我的女儿……”
  携子祭念英雄父亲 用爱书写孝亲答卷
  2019年,李发英决定带儿子陶凯去祭拜从未谋面的父亲,母子跋山涉水2000多公里,到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陶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在墓碑前,多年的坚强化作泪水……
  爱无价,情永恒。近40载岁月,李发英照顾公婆为其送终,抚育儿子长大成家,用她坚强执着无怨无悔的一生书写了这份孝亲答卷,用无声大爱温暖和感动着身边人。(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刘雅伦)
  
阳光女孩带着妈妈上大学 用孝心撑起一个家
 
  王美玲,女,1997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白水镇三丰村村民,现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2022级重症医学研究生。6年来,她带着多病的妈妈上大学,用乐观面对生活,用孝心撑起家。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感动湖南年度贡献人物、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湖南省高校首届最美大学生、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省高校优秀大学生党员、湖南好人。
  难中立志成大树
  王美玲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从小,她就懂得体贴父母,拾捡矿泉水瓶和废弃纸壳卖钱支持家用,减轻父母的负担。一家三口日子虽清苦,但平静。然而,2015年9月,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到王美玲的家中,王美玲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严重心脏病,父亲则被查出晚期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正在读高三的王美玲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学习任务、昂贵的医药费以及照顾住院父母的责任。尽管压力巨大,王美玲也坚持下来了,但她的父亲还是不幸离世,她的高考也没能正常发挥,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摆脱苦难,她决定复读,抓住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幸运的是,2017年7月,她收到了湖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终于实现成为医生的梦想。
  风雨中努力撑起家
  湖南医药学院位于怀化市,距离王美玲的家乡永州400多公里,刚上大学的她总是牵挂着家中的母亲,无法完全专注于学习。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并将母亲接到身边。自此,她每天奔忙于教室、出租屋和打工地点之间,通过在学校食堂打工、商场发传单、做家教、担任医务助理等多份兼职,努力积攒学费和生活费。6年来,王美玲最多时同时兼职5份工作,即使每天仅有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她仍坚持不懈,努力支撑起这个家。
  阳光下擎起一片天
  王美玲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她的内心始终阳光,被媒体称为“阳光女孩”。即使经常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她也没有落下学习,读本科期间她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一、二等奖学金,她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尖瓣复合体与三尖瓣反流的研究》获得校级立项。2022年4月,美玲成功考取南华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重症医学研究生,继续带着母亲上大学。她还积极参与学校和医院的各类活动,热心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参加无偿献血、敬老院健康体检、街道诊所义诊、基层文化服务等志愿活动,主动到中小学开展国防知识宣讲,到社区进行医学知识普及和急救技能演示,将自己所学化为行动,回报社会。她的感人事迹被CCTV-13台、新华社、光明网、今日头条、红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王美玲一路负重,艰难前行。她把自强写满青春,用孝心照亮生命。岁月以痛吻之,她却回报以歌,她算得上是新时代年轻一代孝老爱亲、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典范。(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付平)

  上一篇: 【专栏】“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湖南
下一篇: 不负“食”光,湖南各地多形式引导和增强青少年爱粮节粮意识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

湘B1.B2-2007006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