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 闻  
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湖南候选人事迹公示
  发表时间:2022-08-09   编辑:陈沁贤   来源: 湖南文明网
 

90后乡村女教师用睡前故事点亮留守孩子心灯
 
  麻小娟,女,1993年3月生,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教师。她用讲故事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里,7年多的时间里,她坚持每天在寝室熄灯后为留守儿童们讲30分钟故事。1000多个夜晚,她动人的讲述、温暖的陪伴点亮了留守儿童的心灯,开创了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故事中的家国情怀,道德与诚信,奉献与付出在无声中篆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麻小娟获评2021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22年3月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
  “床前故事会” 夜夜润童心
  麻小娟所在的蔡家岗镇中学留守儿童较多,很多留守儿童选择了寄宿,麻小娟老师班上走读生20人,寄宿生26人。每次晚上查寝时,学生们总是希望麻小娟多陪一会,她们总是找话题,有的问:“老师,我长了个坨,要不要紧?”“老师,我有点咳嗽,会不会感冒?”“老师,我鼻子白天流鼻血了的,晚上会不会再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她发现缺爱、不善表达和沟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等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现象,她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有,麻小娟看在眼中,想在心头。她告诉自己,作为老师,要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去温暖她的学生。
  带着这份“温暖”,麻小娟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进学生寝室,开始了和学生的“故事旅”,每天寝室熄灯后为留守儿童们讲30分钟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从开始单方面地向学生分享工作和生活,到后来针对性系统性地故事教育,麻小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特色。1000多个夜晚,1000多个故事,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点亮孩子心灵,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7年来,麻小娟老师的床前故事温暖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让他们带着梦想和憧憬出发,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不当“麻主任” 只当“班主任”
  为了鼓励孩子们勇敢表达,麻小娟要求每天至少两名学生上台讲故事,从内向到开朗、从脆弱到乐观坚强,很多学生都是通过一次次分享树立了自信,收获了成长。麻小娟的班级经常组织生日会,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生日会上麻小娟会为过生日的同学准备学习用品当做生日礼物,同学们也纷纷送上生日的祝福,整个班级就像大家庭一样温暖。由于工作能力强,深受孩子们喜爱,2019年麻小娟被提拔为政教主任,有了新的职责,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在政教主任岗位上待了一年后,麻小娟就坚决地提出了卸任,麻小娟说“学生在哪里,我就要在哪里。”2020年麻小娟又回到了班主任的岗位上。
  麻小娟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寝室的睡前故事会中,让更多孩子收获爱与成长是我一直要坚持下去的事。”教育于麻小娟而言是情怀、是理想、是热血,即便前路需踽踽独行,她依然热情不减,坚定依旧。(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罗江)
  
八旬老人义务服务小区36年
 
  罗书文,男,1940年12月出生,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南塔街道南街社区人,广西核工业地勘局退休职工,现任南街社区的居民小组长。1986年,罗书文退休后,自费购买扫把、铁铲,义务清扫小区。无论刮风下雨,逢年过节,从不间断,一干就是36年。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社区居民。2021年4月,罗书文获评助人为乐类“湖南好人”。
  义务清扫36年
  1985年10月,罗书文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颁发的“核工业建设贡献荣誉证书”。1986年,从广西核工业地勘局光荣退休后,罗书文一直居住在南塔街道南街社区。
  在南街社区正一街老巷子里,每天清晨都能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在楼道小区忙碌着。湿漉漉的脸上,不见丝毫疲倦。为了让小区环境变好,罗书文自费购买扫把、铁铲等工具,主动捡拾小区垃圾,清理沟渠。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罗书文将荣誉压在箱底,30多年来扫坏了几十把扫帚,手指磨出了老茧。有人问他每天不辞辛劳图什么?罗书文笑着说:社区环境好了,邻里之间和睦了,大家生活会更幸福。罗书文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形影响着居民,大家自觉争做文明市民,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居民公认“活雷锋”
  罗书文非常有责任感,在居民心中威望很高。作为社区居民小组长,罗书文主动请缨负责一方安宁。1999年“8.13洪灾”将燕泉河旁的海棠井弄得污水横流。洪水退去,各家各户忙于清理自家淤泥,罗书文奋不顾身,第一时间义务清理海棠井,双手泡在混浊的井水里,溃烂发肿,只为尽快让居民用上放心水。数十年来,罗书文定期清洗海棠井,手指全部弯曲变形也毫无怨言。2008年冰灾期间,整个郴城停电停水,罗书文为困难户送去自家的食品和煤炭,并组织居民清除积雪,共渡难关。他还自愿担任吸毒人员安置帮教联络员,用真诚的话语、积极的行动,鼓励吸毒人员重新振作。在他的精心帮教下,已有一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毒,并走入社会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传递关爱守初心
  2019年2月22日,80岁的罗书文将本属于自己的2000元慰问金转赠给生活困难的环卫工,用最朴实的行动将爱心传递下去。罗书文说:“我生活得很好,请把它送给更需要的人。”其实,罗书文的生活并不富裕。多年前,罗书文的老伴摔断腿卧病在床,儿子突发精神疾病需要入院进行长期治疗。蜗居在50平米的老房子里,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罗书文的肩上。街道社区志愿者伸出援手,罗书文总是婉言拒绝,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如今,尽管年事已高,罗书文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尽己所能帮助居民群众。罗书文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更多的人坚持下去,汇小流成大海,社会才会越来越好!”(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伍淑云)
  
八旬老人守父承诺 200万字“把党史载入史册”
 
  曾瀛洲,男,1939年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人。为实现对党的初心信念和对父亲的承诺,他在心里埋下一颗“把党史载入史册”的种子,长大后一直想把当年发生在南岳的抗战史实与相关事迹整理、还原。退休22年,他走遍大江南北,搜集整理抗战史料,手写出200万字的7本南岳抗战史料。其《抗战中的南岳》获湖南省委党研究室著作类一等奖,《上马杀贼,下马学佛》获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等奖。本人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党史国史教育“最佳五老宣讲员”“全省百姓学习之星”等称号。
  有梦 记录南岳烽火
  曾瀛洲1939年出生于南岳,童年在战争中度过,他的太爷爷在侵略者的枪下被害,他的父亲作为进步青年,曾参加国共合作开办的南岳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从小父亲就对曾瀛洲说,要牢记对国尽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长大后,一定要把中国人民抗战史载入史册。虽然儿时的曾瀛洲还不太明白真正意思,但他心里从此埋下一颗“把党史载入史册”的种子,长大后一直想把当年发生在南岳的抗战史实与相关事迹整理、还原。“南岳衡山是一座抗战名山,但很多抗战事迹随着时光的流逝被人们逐渐淡忘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岳人,我就是想用笔好好记录下当年南岳的烽火岁月。”曾瀛洲说道。
  追梦 探寻烽火记录
  1999年,曾瀛洲退休后就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各类南岳抗战史料。南岳抗战史料散落各地,浩如烟海。在衡东县档案馆,曾瀛洲找到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第一期同学录,在一长串的姓名中发现了父亲的名字。
  为搜集整理资料,20年里,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北京、桂林、重庆、上海……,还总结出不少史海钩沉的方法,他称之“大海捞针”“顺藤摸瓜”“去伪存真”“披沙淘金”,找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去图书馆找报纸,只要有关于南岳衡山这四个字的史料,他都收集过来。
  最让曾瀛洲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的桂林之行。在桂林市图书馆和档案馆里,他找到1939年5月29日的《救亡日报》,看到叶剑英在南岳佛教救难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普渡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在投宿七星公园栖霞寺时,与僧人的聊天中得知该寺竟收藏着周恩来题赠南岳巨赞法师“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手迹插图,这份意外之喜,让他激动不已。
  2005年,曾瀛洲的第一部著作《中共南岳地方史》出版,从手写初稿,到誊正校对,他字字把关,力求准确。“这不是写小说,可以随意缔造,随便想象,我要让事实说话,史实发言。”20余年来,他通过手抄、复印、剪报等方式,搜集整理了近1人高的史料,他编撰的8本抗战书籍总计200多万字。
  圆梦 传播红色文化
  20年的奔走,曾瀛洲成了名副其实的南岳历史专家。近几年,他又化身南岳抗战文化“宣讲员”,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为群众宣讲南岳抗战故事。南岳红色文化陈列馆的布展,他也是从序言撰写到史料陈列忙得不亦乐乎。
  曾瀛洲在南岳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湖湘剪纸精品展时,宣讲南岳抗战文化。
  现已83岁高龄曾瀛洲,身患多种疾病。但他正在尽最大努力挖掘和记载更多有关南岳的抗战史实。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年轻的党员也开始从事这项事业。(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刘雅伦)
  
“90后”退伍军人勇救落水“爷孙”
  奠健,男,生于1990年10月,中共党员,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职工。奠健于2008年12月入伍,2013年入党,2021年4月转业到地方。在部队12年中,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受部队嘉奖。2022年2月12日奠健在溆浦县溆水河勇救落水“爷孙”。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忠实执行军人的信条,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以实际行动唱响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之歌,谱写了退役军人在新时期舍己救人的英雄新篇章。
  不畏“天寒地冻”,河中奋力拯救落水“爷孙”
  2022年2月12日中午时分,一名6岁儿童李宏伟(化名)同60多岁的爷爷李仕雄从桥江乡下来县城体检,在途径浮桥时,不慎掉入了3米多深的溆水河中。爷爷立即跳入河中施救,因爷爷年迈体衰,加上天气严寒,水冷水急,体力透支,祖孙俩被河水推入河中央,时沉时现,越漂越远。施救无果,情急之下,爷爷大喊“救命”。此时,奠健正经过浮桥,见此情景,他不假思索,不顾水急河深脱光衣服,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急流中。由于水温太低,没有适应“冰水”环境加上救人心切,奠健用力过猛呛了好几口水,但面对爷孙俩危险的情景时,他咬紧牙关,奋力向爷孙俩游去。爷爷见有人来救,便将孙儿传给了奠健,奠健拼命托起落水儿童李宏伟,使劲向岸边游去。孙子终于脱险得救了,老爷爷松了一口气,也随后上了岸。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上岸后,围观群众较多,有拍照的,有拍视频的,其中有人询问救人英雄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奠健只是微微一笑,并没回答,拿起衣服悄然离开了现场,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落水儿童的家人得知此事后,几经周折才打听到奠健舍己救人的事迹,全家人怀着感恩的心,带着礼物找到了奠健。见面后千恩万谢,老爷爷李仕雄握着奠健的手,眼里含着泪花,真诚地说:“感谢你,小伙子!你真是一个好人啦!你救了我爷孙俩,挽救了我全家三代人的幸福。”奠健坦诚地回复老人,说:“不用谢,无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军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做人的本分。”并婉言谢绝了老人的礼物。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持续弘扬军人忠诚本色
  “当时,如果现场中没人会游泳,我不跳下河,祖孙俩人就会有生命之忧。如果这样,他们的整个家庭将会有灭顶之灾。在人民遭受灾难,生命垂危之际时,我应不辜负党和部队的教育和培养,应该第一个站出来,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只要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的不变初心,应证了一个军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诠释了一个军人的光荣称号,不愧新时代的好典范,人们的好榜样。(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张笠夫)
  
七旬奶奶热心公益 15年书写最美“夕阳红”
 
  张四英,女,194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涟源造纸厂退休职工。15年如一日热心公益、服务群众,她是小区最忙碌、最热心的“大管家”,她是最服众的矛盾调解员,她是守护上学路的“爱心奶奶”,先后荣获“全国平安之星”、助人为乐“湖南好人”、湖南省“最美文化志愿者”等光荣称号。
  忙碌热心的“小区大管家”
  张四英连续15年担任湖南娄底涟源市水榭花都小区业委会主任,从未收过小区居民一分钱报酬,还倒贴20余万元用于小区建设,将“瘫痪小区”变成“文明小区”。
  2007年,水榭花都小区开发商突然撤走,留下没有物业,污水管道堵塞、停水停电、垃圾堆积等一堆问题无人解决,让住户十分闹心。张四英便自掏腰包,拿出5000元请专人将小区垃圾拖走,并在小区业主微信群里建议成立业委会,负责小区管理,热心小区事务的她,被选为首届业委会主任。
  “做不了轰轰烈烈的事,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张四英说干就干。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造成出入不便,她召集大家开会,达成规范停车管理共识;她请来专业人士,查看场地,规划停车位;小区门禁系统老化影响居民安全,她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为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还有外墙渗水、下水道堵塞、麻将馆扰民等问题,只要住户有需要,她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有事找张四英”,成为小区住户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张四英组织小区58名共产党员和63名志愿者坚守防疫一线,日夜严防死守。2月2日下午,3栋一名91岁老人因患重病逝世。当时正值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张四英立即赶到他家里,做好家人思想工作,及时与市殡仪馆联系,仅3个半小时就妥善处理好丧事。
  守护上学路的“爱心奶奶”
  张四英连续11年带头开展文明劝导活动,让讲文明、守文明成为市民一种生活习惯。在涟源,张四英还是很多孩子的“爱心奶奶”。
  2011年,涟源市相继启动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张四英组织45名退休人员,成立涟源市“夕阳红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队员每天都会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她还发动小区文艺爱好者编排疫情防控、反电信诈骗小品,进村入户进行宣讲。
  张四英还设立了“爱心奶奶”护学岗,从涟源实验学校北门到升平桥河对岸,是一条长达两公里的狭窄马路,每到上、放学时间就人车混流、秩序混乱。每天上、放学前后,她和“爱心奶奶”志愿者就来到该校门口站岗,风雨无阻,守护全校4000多名学生安全上学和离校,为学生筑起一道“安全长廊”。
  张四英15年如一日乐于助人,她那颗关爱他人、温暖社会的金子般的心,构成了最美的“夕阳红”。(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刘智玲)
  
农民15年献“熊猫血”近3万毫升
 
  廖振飞,男,198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石江镇和平村村民。廖振飞是一位普通农民,靠打零工养活年近八旬的聋哑母亲和未成年的儿子;他也是无偿献血路上的“独行侠”,15年内献血86次,累计献血33600毫升,救人无数;他还是志愿服务的“公益侠”,一有机会就义务宣传无偿献血,并参与志愿服务工作。2020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和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1年,荣登“湖南好人榜”、获评湖南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单位体检,6次验血成“熊猫侠”
  廖振飞8岁时父亲因病过世,母亲是一级残障,从小家境贫困,为改善生活,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2001年的一天,廖振飞所在的公司组织职工进行体检,以前从不在意自己血型的他与工友们一起走进职工医院进行化验,别人的化验结果一下就出来了,可轮到他时,医生让他连续化验了6次,最终确定为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廖振飞查阅了“熊猫血”的相关知识后,萌生了献血救人的想法。2007年5月,廖振飞响应单位无偿献血的号召,完成了第一次献血。从此,开启了他无偿献血的“熊猫侠”模式。
  迷恋英雄,做无偿献血的“独行侠”
  廖振飞从小迷恋武侠小说,最欣赏《射雕英雄传》中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大侠郭靖。“我虽然没有郭靖那样的侠肝义胆,但献血也能帮助别人。”因为这个想法,廖振飞像一个“独行侠”,奔走在无偿献血的公益路上。他加入了邵阳市中心血站微信群,得知血小板库存紧张就赶过去献血。在他简陋的家中,65本献血证铺满了整整一张桌子。这些年来,他总共献血66次,累计献血近3万毫升。
  树立榜样,做志愿服务的“公益侠”
  邵阳市血液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杨俊钧对廖振飞印象深刻:“他是邵阳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的志愿者,每次献血后,还要帮着工作人员整理洞口县献血者的相关信息。平时,只要有机会就义务宣传无偿献血。”
  疫情期间,每当洞口县红十字会组织无偿献血时,廖振飞都会赶过来,协助工作人员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做好志愿服务,引导献血人员做好防护,有序献血。
  2019年9月,廖振飞顺利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的志愿登记系统,如愿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我要给儿子做出榜样,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拯救别人。我和儿子约定,等他18岁生日那天,我送给他的‘成年礼’就是一起去献血。”说起儿子,廖振飞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陆文宇)
  
80后辅警火场勇救3人 守护生命真英雄
 
  肖杰智,男,1989年8月生,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冲派出所驻村辅警。2020年3月,肖杰智出门买口罩,忽然发现一家装饰公司失火,没有丝毫犹豫,他奋不顾身冲进火场,凭着机智和勇敢成功挽救3人生命,并扑灭明火。几天后,失火的装饰公司董事长带着感谢信和锦旗,找到了韶山冲派出所,肖杰智的见义勇为事件得以传开。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2020年3月28日,肖杰智吃过晚饭打算到药店买口罩。忽然有人疾呼:“起火了!”顺着路人手指的方向,他发现商业街二楼的一个窗口冒出火光,情况不容乐观。“救命啊!”窗户里传出微弱的呼救声,让他心头一紧——救人!虽然只在2019年入职时接受过消防安全培训,从未亲历火灾扑救,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决然冲向火场准备救人。
  肖杰智立即查看周边情况,一楼大门已经上锁,通往二楼最便捷的路不通。焦急万分,他一边寻求路人帮助报警,一边打听是否还有其他出入口可以通往二楼,最终通过旋转楼梯进入二楼。他摸黑进入着火的大厅,此时消防喷淋系统已经启动,他顶着水柱、顺着呼救声找到一个小房间,发现了3名被困的年轻人。
  冒险救援后不留名
  “厨房,厨房,起……火了。”两个女孩惊吓过度,男生也只是说出几个关键字。肖杰智立即安抚3人的情绪,将他们带到较为安全的大厅,确认3人没有受伤。“你们能帮我吗?”得到3人应允后,他开始分工,一人报警、一人找湿抹布、一人拿灭火器。“你们快出去”他拿着灭火工具冲进了厨房,厨房明火较大,烧得他的脸通红,但他没有退却,举起灭火器对准了明火位置,成功控制了火势。他发现厨房里有个燃气罐,在高温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当他准备提走燃气罐时,消防队员及时赶到,成功排除了安全隐患。
  救火结束后,他救火的照片被转发到了民警工作群中,有同事认出了他,他只是敷衍了几句并未承认。几天后,失火的装饰公司董事长贺建新带着感谢信和锦旗找到了韶山冲派出所,“冒着危险救火,他是我们的恩人,幸亏他舍身救火,否则公司人员和财产损失将不可估量。”
  有热血还有智慧
  2010年退役后,他毅然去了西藏修建战备公路;2013年去未婚妻老家见父母时,帮助当地人抓住一名逃跑的盗窃嫌疑人;2019年9月,韶山公安招聘驻村辅警,他回乡报名,圆了自己的藏蓝梦,他说,“辅警也是警,英雄没有编外。”后来,他主动护校、背90岁老人到所里采录指纹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守新联村守住防疫一线……肖杰智说,他就是普通的辅警,守护群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毫不犹豫冲上去!”(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童璇)
  
“夫妻档”村医 守护村民健康22载
 
  唐军华,男,1979年7月生。伍艳芳,女,1982年8月生,中共党员。唐军华、伍艳芳同属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井头圩镇上大村人,2000年组建家庭。丈夫唐军华是井头圩镇岭观村村医,妻子伍艳芳是上大村村医。22年来,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简陋狭小的村卫生室是他们共同的家,守护村民的健康是他们共同的事业,他们成为了村民津津乐道的“村医夫妻”。2021年6月,夫妻俩荣登“湖南好人榜”。
  主动上门服务,健康扶贫“零距离”
  2020年11月18日,东安县井头圩镇上大村黎塘9组穿梭着一对夫妻村医的身影,量血压、测体温、送药品……这是村医唐军华、伍艳芳上门服务的一个缩影。他俩是岭观村、上大村两个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期间)村医“夫妻档”,夫妻俩奋战在脱贫攻坚“健康扶贫”第一线,用满腔的热情和贴心的服务,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唐军华说:“当村医,光在卫生室坐诊可不行,要将健康服务落到实处,必须入户出诊。”作为村里唯一的村医,除在村卫生室看病外,夫妻俩还承担着各自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等工作。他们一有空就走村串户,给贫困户做大病摸排,慢性病登记随访, 建立健康档案,帮助村民做好医疗费的报销、减免,让每项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力争不让一个家庭、一名群众因病致贫返贫。 
  夫妻携手并肩,只为村民有“医”靠
  夫妻俩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方便村民随时拨打。2022年5月7日下午一点多钟,伍艳芳接到电话,说上大村6组70多岁的王奶奶摔倒了,脸上到处是伤,眼睛肿得看不到人。伍艳芳立即赶过去,给王奶奶处理了伤口。因王奶奶儿女都在外打工,就带王奶奶去井头圩镇卫生院拍了片子。王奶奶女儿打电话来说不放心,要去市医院检查。她又和王奶奶坐车到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忙完,确定是皮外伤之后,才和王奶奶坐车回家。王奶奶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伍医师,今天幸亏有你帮我,你是个好医师,是个大好人!”
  22年来,夫妻俩细心接诊、耐心随访,走遍了村里每一个角落,让两个村600多名慢性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岭观村村民石某某说:“有一次,隔壁有个小孩发高烧,他们接到电话就马上坐摩托车过来,那天下好大的雨,他们到的时候全身都淋湿了,到了凌晨四点多小孩才退烧,他们一晚没睡。”  
  这些年,曾有更好的机会摆在夫妻俩面前,但他们都放弃了。“现在我们离不开这里的老百姓,老百姓也离不开我们了,因为我们成为了他们的‘医’靠。”唐军华说道。(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蒋笃刚)
  
七旬好婆婆照顾植物人儿媳14载
 
  余桂斌,女,1948年10月生。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文星街道南泉社区瓦屋组居民,小学文化,世代务农,家庭主妇。面对儿媳妇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导致植物人、丈夫卧病在床的双重压力,她一人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十几年如一日,陪护、照顾、鼓励儿媳,坦然面对多舛的命运,陪着儿媳顽强地与病魔抗争。2018年10月被评为孝老爱亲“湖南好人”。
  坚持——倾家荡产不放弃
  余桂斌一家8口,丈夫吴炳芳,夫妻俩生育两儿一女,老两口和大儿子一家住在一起,有贤惠的儿媳和两个可爱的孙子。2008年7月,儿媳李红突发疾病,诊断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急需马上手术。此时,丈夫身体不好,儿子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几十万高昂医疗费压得她踹不过气。她变卖了家中值钱的家当,又东求西借,凑齐了手术费,儿媳虽捡回了一条命,却成了一个植物人。本该安享晚年的她,不得不一肩挑起照顾儿媳的重担。她没有被这突然的打击而击倒,而是勇敢朝前走。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背着、推着儿媳搭汽车、坐火车到处求医。四处问药,跑遍了湘阴汨罗两县和省城的各大医院。她还从网上买来一些药,又找到一位外省来的民间老草药医师上门治疗,始终不放弃对儿媳的治疗。
  坚守——悉心照料不嫌弃
  自从儿媳患病,儿媳的吃喝拉撒、换洗清理等成了她每天不厌其烦的工作,十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她反转了平常人的生活程序,不是儿媳赡养婆婆,而是用自己的善良美德及无私的爱,去努力唤醒儿媳的苏复。
  2009年,她身患肺结核、冠心病的丈夫吴炳芳病情恶化,日益加重,坐在了轮椅上,且经常性需要输氧。她除了照顾儿媳,每天还要推着轮椅陪丈夫去外散心。
  为了好照顾儿媳、丈夫,她还不断去各医院请教医师,走访病友,学会了简单的治疗方法,自己替两个病人打针,给他们按摩。每天中午或晚上要给儿媳清洗脓包,冬天推着丈夫去外面晒太阳,夏天背老伴去外面乘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儿媳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病情稳定,不论什么时候到她家里和她儿媳病房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儿媳虽然还处在植物人状态,却过着与常人一样干净的生活。
  坚强——诠释大爱不离弃
  2017年遭遇丈夫医治无效去世,加上十几年高昂的治疗费,家庭生活的担子压在余桂斌身上,但她始终乐观的挺起腰板,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用她柔弱的脊梁托起了这个病患之家。
  儿媳的重病,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付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付出。她除了悉心照料,还经常在病人耳边说话,以求唤醒。她经常鼓励丈夫勇敢面对,也表示她绝不会中途抛下儿媳、抛弃丈夫。她白天坚持去外做一点零工,回到家中坚持细心护理,给老伴、儿媳端屎接尿,打针换药,烧茶煮饭,洗脚洗澡,坚持每天给儿媳受压部位用热毛巾作热敷,十几年先后不能完全自理的受压部位没有一处被磨烂。在照顾儿媳的同时,把丈夫照顾得妥妥帖帖。
  自从儿媳患病后,她就一直是在求医问诊和陪护照料中度过。当儿媳成为植物人,丈夫患病到最后去世时,她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强。对儿媳,她有情有心有担当;为儿媳,她无怨无愧无后悔。
  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支助。闲暇之余,余桂斌不忘回报社会,不忘感恩每一个帮助她的人。她经常到社区文明实践站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邻居调解矛盾纠纷,为社会传递家庭美德。(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张志强)
  
公益达人筹措款物2000多万元扶助上万人
 
  吴猛,男,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义工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近30年来,吴猛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于2017年成立慈利义工协会,现发展会员2000多人,骨干成员100多人,直属15个义工大队,9个村级义工站。共举办公益活动500多场,资助款、物达2千多万元,受助对象过万人。吴猛曾先后获评“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最美文明实践志愿者”“河南省防汛救灾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扶危济困暖人心,捐资助学燃梦想
  自2017年创立协会以来,吴猛团队共资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48名,关爱留守儿童上千名,资助应届困难大学生上百人,发放助学款、物超过300万元。每年开学季,吴猛都会带领义工在慈利县的多个乡镇、村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和爱心礼包。近3年来,协会多方筹集爱心款物,为全县600多名符合帮扶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发放帮扶金400多万元,为100名尿毒症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20多万元,帮助了一大批困境群众。杉木桥镇沅峪村二组的老寇患有帕金森症,女儿先天性智障,父女俩生活均不能自理,吴猛知道情况后,带着义工来到老寇家,送上爱心款1.4万元及米、油、面条等生活物资;岩泊渡镇龙潭村退役军人老王生活困难,他和义工又送去1万元医疗救助金和生活物资……困难群众都把吴猛当成贴心人。
  危难时刻显身手,情系人民显担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吴猛迅速组织协会的15个大队下乡进村宣传、参与小区值守56天,为一线防控人员免费派送早餐近3千份,募集、发放善款5万多元、抗疫物资和生活物资100多万元,组织义务献血2万毫升。2021年7月下旬,河南洪灾告急,吴猛迅速组织“支援河南,抗洪救灾”行动,募集爱心款3万多元、爱心物资15万多元,并带领10名义工奔赴河南新乡市进行捐赠和协助救灾,转移受困群众、医院病人等500多名。2021年8月,张家界遭遇新冠疫情,刚从河南回家还没休息几天的吴猛又带领协会义工投入到全市的疫情防控中,身为退役军人的他,迅速调动四方战友、朋友力量,从深圳、常德等地筹措价值百万元的口罩、消毒水、米油、蔬菜等抗疫、生活物资,分发到几十个社区、小区、乡镇、村,组织突击队为群众购物、灌液化气、买药、接送病人等,解决群众临时之急上千次。
  乡村振兴当推手,助力村民喜增收
  5年多来,吴猛带着协会曾帮助过的107户建档立卡户脱贫。他带领党员义工与象市镇谢高村建档立卡户结对,为他们买猪崽、送肥料、种子、果苗,举办公益助农直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百姓滞销的蜂蜜、柑桔、粽子、糍粑等农产品,千方百计助力百姓增收。2022年3月,他组织助农“三下乡”活动,免费为岩泊渡镇龙潭村送去价值10多万元油茶苗1.5万株、蜜柚苗5000株,为村民增加170亩油茶、80亩蜜柚种植产业。他还先后组织为山区困难家庭捐赠500多台价值共计350多万元的净水机,改善百姓饮用水质。(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谷湘辉)
  
“90后”教师坚持湘西艺术送教13年
 
  胡巧萍,女,1989年8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阳光实验小学美术代课老师。2010年,因为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承诺,胡巧萍与千里之外的湘西山村小学结下不解之缘。13年来,她创办“23”公益联盟组织,投入32万多元,为湘西山村建立19个村小图书角,惠及山区学生8446人次,资助10名特困学生完成学业。
  一句承诺,开启艺术送教之旅
  2010年,正在读大二的胡巧萍和同学们到湘西凤凰县禾库村雀儿寨村小支教。离别那天,全校60个孩子顶着烈日站成两排,依依不舍地送别老师。“车子开出去老远,后视镜里还能看见他们固执地留在原地,不肯挪动半步。”于是她调转车头开回学校,承诺自己一定会再回来。孩子们才眼泪婆娑地乖乖回了教室。
  第二年,胡巧萍如约而至,并带来了许多书本及文具;第三年,她带来了100套课桌椅;第四年、第五年……直到现在。
  她每年都会抽出时间探望雀儿寨小学的孩子们,送上募捐物资及精彩的课程;她投入32万多元资助10名特困学生完成学业,为19所学校建立了图书角,并多次组织城市学生和山区学生举行“手牵手”绘画活动,开展学习交流。
  在外打工的“姐姐”回家了
  从2012年春节起,胡巧萍几乎每年春节都会看望当地的那些孩子们,送上棉被、衣服等过节物资,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间长了,在孩子们心中,她就像是他们家里一个常年在外打工的姐姐,然后过年就回去看他们,给他们带来新年礼物。
  每次到湘西,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人都不会让她睡外面,而是邀请她去自己家里住。而她也会帮忙做饭、洗碗,收拾卫生,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2021年春节,在胡巧萍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过她资助的学生们自发组织准备了一大桌团圆饭,让胡巧萍感动不已。
  成立“23”公益组织,以爱传爱
  2008年,胡巧萍家遭遇困难,在街道“道德银行”的帮助下才得以渡过难关。
  当时读高三的她就立志要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她创办了“23”公益组织,组织开展助学、支教、帮扶残疾人及困难学生。为尼泊尔男孩制作生日祝福贺卡;给灾区的小朋友寄绘画作品作为六一的特殊礼物;把捐赠学习用品寄往各地贫困山区学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白天去当疫情防控志愿者,晚上在家录制手工制作、音乐、美术、英语绘本阅读等公益微课,引导孩子们度过精彩丰富的寒假。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愿意将爱心传递下去……(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编辑:周辉)
  
82岁剪纸大师传承非遗文化 坚持免费授艺22年
 
  李映明,男,194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痴迷剪纸,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展现株洲工业文化,记录时代变迁;他热心公益,致力于传承非遗文化,坚持免费授艺22年,带出学生1.2万人并赠送出剪纸艺术作品上万幅。曾获“中华著名剪纸艺术家”“湖南省剪纸艺术家”“湖南省剪纸优秀工作者”“湖湘剪纸卓越贡献奖”“湖南好人”等荣誉。
  痴迷剪纸,记录时代变迁
  1958年,18岁的李映明来到中国电力机车的发源地——株洲电力机车工厂,成了一名光荣的铁路工人。他见证了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出厂的欢庆情景,深受感染,将素描与剪纸技艺融合,满怀激情地创作了首幅剪纸作品《电力机车出厂》。
  “没想到就是这一次创作,让我与剪纸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之后的几十年,李映明剪纸造诣愈加深厚,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创作的《八个样板戏》《株洲十景》等,展现株洲人文地方特色;在国家申奥成功之际,他创作了《福娃贺喜》,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在神五飞天、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之际,他创作了《普天同庆》,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热心公益,致力于传承非遗文化
  他走到哪,就把技艺传承到哪,把公益做到哪。2000年,退休后的李映明坚持每周坐公交车到聋哑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株洲九方小学、贺家土小学等多所学校都有他开展剪纸教学的足迹。李映明每月送课进社区、进企业、进福利院等地,免费为剪纸爱好者传授剪纸技艺,公益讲堂超过70场,传授学生1.2万人次,免费赠送剪纸给市民多达上万幅。
  许多剪纸爱好者慕名前来,想要找李映明拜师学习,他总是毫无保留倾其所有地指导,有3个徒弟目前都已获评“剪纸非遗传承人”。为传播剪纸艺术,李映明多方奔走,在他的推进下,株洲市剪纸专业委员会成立,他担任第一任会长,让剪纸爱好者们有了“家”。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李映明到加拿大探亲,陆陆续续收了来自西班牙、菲律宾和当地的13多名洋徒弟,将中国剪纸文化推广到海外,他也荣获当地移民艺术家的称号。
  2022年7月13日,李映明冒着酷暑将暑期公益剪纸课堂“搬”到了泉塘湾社区内,将非遗之美传递给更多人。在女儿李伟静的眼中,年过八旬的父亲凡是参加公益活动,总是精神抖擞。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伟静也走上了父亲的剪纸公益传承之路,并与父亲一起创立工作室。2018年5月,李映明、李伟静父女双双入选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教会更多的人剪纸技艺”李伟静说,这也是父亲最大的心愿。(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凌蒙)

  上一篇: 杨浩东在张家界调研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筹备工作
下一篇: 雷锋家乡出版《雷锋年谱》 雷锋系列新书全国首发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

湘B1.B2-2007006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