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 闻  
浏阳:鲜花祭祀成为清明新风尚
  发表时间:2020-03-31   编辑:黄藤   来源: 湖南文明网
 

在马鞍山公墓入口,测温、登记后,社区劝导员为前来祭扫的市民递过一束鲜花。 

  又是一年清明,随着多年来对文明祭祀的倡导,加上今年疫情影响,越来越多人接受了不在墓区焚烧香烛纸钱、燃放鞭炮的劝导,鲜花祭祀成为新的风尚。

  疫情防控 

  公墓祭扫按日分时段预约 

  “我们会对入园祭扫的人员进行分时分流。”3月30日下午,浏阳市殡仪馆马鞍山公墓工作人员汤先生说。

  按照《浏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关于做好疫情期间清明祭扫工作的通知》统一部署,殡葬服务单位实行按日分时段预约祭扫,采取限流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每日入园人数上限,每个墓穴每天入园祭扫不超过3人。严禁集体祭祀、严格防疫措施。

  在马鞍山公墓入口,集里街道神仙坳社区工作人员从3月28日起就设立疫情防控岗和文明劝导岗,对入园祭祀人员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并要求签署森林防火承诺书。

  福泽园公墓工作人员王先生介绍,公墓向民政部门报备每日入园祭祀人数上限为200人,近期每天祭祀的人数起伏较大,29日受下雨和降温的叠加影响,一天仅有20多人前往公墓祭祀。

  “根据往年经验,在清明节会有一个高峰,我们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王先生介绍,公墓的两个入口都设立了疫情防控岗,会对入园的人进行测温、登记,劝导佩戴口罩,并建立台账备查。体温异常和未佩戴口罩人员谢绝入园祭扫。

  移风易俗 

  越来越多人接受鲜花祭祀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在这里开展‘鲜花换鞭炮’文明劝导活动。”神仙坳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绝大部分人都能理解。”

  有的市民带着鞭炮、香烛纸钱来,工作人员会劝导将这些物品留下,领一束菊花进墓区。祭祀结束返回时,再将鞭炮等物品带走。65岁的谭女士带着家人前来祭祀,在入口登记后,欣然接过了工作人员递来的白菊花。

  “我们家思想很开明,能接受。”谭女士说,家里故去亲人弥留之际,都交代不做丧事不鸣锣,以实际行动响应移风易俗号召。特别是她弟弟今年2月份去世后,家人遵循他生前的意愿,向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

  她介绍,大家已经多年用鲜花祭祀。用鲜花而不打鞭炮不点香烛,会不会少了仪式感?“并不会,与其在去世后做这些,不如在生前好好孝敬,去世后,更重要的是在心里记住。”谭女士的话得到了同行人的赞许。

  “鲜花也很有仪式感。”跟她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市民周女士,“用鲜花,更环保,更文明,我们也早就接受了。”夫妻俩也是领了一束鲜花后前去祭拜。

  在墓区,很多墓碑前都摆着鲜花或仿真花。“以前放鞭炮的炉子响个不停,今年很清净。”汤先生说。

  “我们也倡导鲜花祭祀,禁烟、禁燃。”王先生介绍,福泽园公墓从3年前就开始引导人们接受鲜花祭祀。

  文明实践 

  线上线下倡导“文明祭祀绿色清明” 

  日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蓝天碧水办、市防灭火办联合发出“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倡议,倡导文明、环保、安全的文明祭祀新风尚。

  倡议书提倡告别焚烧香烛纸钱、摆放迷信祭品等祭拜陋俗,采取家庭追思会、网上扫墓等方式祭奠先人、传承家风,倡导以献一束鲜花、植一棵树木、读一篇祭文、写一篇纪念文章等方式寄托哀思、表达敬仰。

  近日,淮川街道新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以“微网格”为平台,“线上+线下”的方式向全体居民发出倡议,以覆盖全社区的144个“微网格”微信群为单位,组织263“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充当宣传引导员,倡议“云”祭拜,宣传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火政策法规,劝停集体祭祀、集会聚餐等群体性活动,实现疫情防控、文明祭祀、森林防火“三环相扣”“三重保障”。

  同时,社区也建议远在外地的朋友,在疫情解除前,暂缓远行、暂缓回乡祭祀。

  网上祭祀 

  建人生档案馆,随时寄托哀思 

  浏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明祭祀绿色清明”倡议书倡导通过网络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活动,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户网、中华英烈网等网站进行网上祭扫,铭记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

  实际上,网上祭祀早已被一部分人所接受。由浏阳人彭诚创建的“族谱录纪念网”上线十年,网上祭拜次数近5.7亿次。现任负责人李英良介绍,网上祭祀在大城市接受度更高,但今年疫情影响,“可能更多人会接触到网上祭祀。”

  网上祭祀与实地祭拜有什么区别?“网上祭祀或许不能取代去墓地祭拜,但这是一种很好的弥补。”李英良分析,相比去墓地祭拜、回乡祭祖等线下的方式,网上祭祀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目前,他们还开发了移动端的微信公众号和 APP, 可以随时祭奠寄托哀思,这是网上祭祀的优势。

  另外,网上祭祀可以开设纪念馆,“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更丰富,相当于一座人生档案馆,可以添加逝者的生平、人生经历和音容笑貌,这是一座传统的墓碑寥寥数语无法相比的。”李英良认为,也正是这种优势,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网上祭祀,“我们平台面向全国,也有浏阳本地人在平台上为去世的亲人建纪念馆。”(来源:浏阳日报 记者 罗时茂)

  上一篇: 返湘抗疫英雄收到暖心礼:藏着家乡人民的爱与祝福
下一篇: 宁乡宣传战线全力以赴 线上线下联动 全员同频共振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

湘B1.B2-2007006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