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 闻  
浏阳永安美丽乡村见闻:乡村入画来 梦想结硕果
  发表时间:2018-04-08   编辑:何佳玲   来源: 湖南文明网
 

  湖南日报记者 何金燕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多年来,一曲《浏阳河》唱响全国。如今,沿着这条河,100多个美丽乡村和400多个幸福屋场,编织了一幅幅魅力画卷。

  清明小长假,记者走进浏阳市永安镇,探访坪头村和芦塘村的文明之美,聚焦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乐享幸福生活 

  走进坪头村华山屋场,恍若坠入爱丽丝的梦境。

  村口的稻田,绿意舒展天边;屋旁的油菜,金黄蔓延远方。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幽静的漱口塘边,怡然自得的垂钓者谈笑风生;别致古朴的凉亭下,村民们闲坐畅聊;“麻将窝”改造的农家书屋,男女老少阅读下棋;菜地改建的健身文化广场,孩子们嬉戏起舞。

  废弃的轮胎喷绘后变成灵动造型,书法广场旁的电线杆化身巍然挺立的毛笔,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装点着干净整洁的村路,令人艳羡的绿色庭院传来和谐之家的欢声笑语。

  一花一木一景,皆凝聚着匠心。

  坪头村党总支书记于均孝告诉记者,屋场在规划建设时,遵循“不大拆大建”的宗旨,尽量保持农村原有风貌,保留历史文脉,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引导村民自主规划设计,自愿投工投劳。”

  “记者朋友,来我们家坐一下吧,喝口热茶。”75岁的潘月霞老人热情地向我们敞开别墅大门。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老人走起路来,感觉都好像要飘起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书法广场上,77岁的彭求安挥毫泼墨间,笔尖流动着淡雅。“屋场建设,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闲暇时,彭求安会在道德讲堂,给孩子们分享国学经典。

  这里的村民,用勤劳诠释着幸福生活的图景。

  弘扬传统文化 

  每个周末的傍晚,83岁的于均杰,会准时出现在华山屋场的皮影戏剧场,口吟传统戏剧,在光影间摆动着一群跳动的精灵。

  男女老少,齐聚戏台前,围着小木屋,贴着玻璃窗,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百余年前,一批老皮影戏艺人从江西避难来此,开始招收学徒,将这门技艺代代流传。

  至今,华山屋场内还有30余人掌握着这门宝贵技艺。

  为了全方位展现古老而悠久的皮影戏文化,华山屋场手绘设计了一条皮影戏文化长廊,复原当年皮影戏的辉煌,定期组织皮影戏爱好者在此演出。于均孝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让这项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传承中迸发新的活力。

  在华山屋场,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农家院落围墙,精心打造成不同主题的文化墙。《劝学图》《幸福颂》《新二十四孝》……村民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传统文化,并赋予他们新时代的内涵。

  在这里,记者悟出真谛,失去了文化的内核,不能叫做全面小康;没有精神文明的提升,也建不成全面小康。

  播“种”新生希望 

  “这是丝瓜老种子,结出的果儿爽滑清口;这些老种子培育出来的西红柿,味甜汁多……”

  芦塘村“童话湾里”老种子科普展厅内,于建起向记者介绍他从全国各地搜集回来的老种子。每一颗种子,都标注有不同的名字,密封保存在玻璃罐中。在于建起眼中,这些种子,都是可呼吸的生命。

  “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一根丝瓜种,种出一亩瓜。”于建起记忆中,家里种的丝瓜老化成黄白色后,父亲会从瓜瓤里取出种子,来年栽种。而瓜瓤,用来洗碗。

  时光流转,儿时的味道成了遥远的回忆。于建起说,这份遗憾,源于失传的老种子。

  为了弥补这份缺憾,几年前,于建起辞去长沙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芦塘村,追随父亲于国林寻找老种子。父子俩多次往返湖北、贵州、广西等地“寻宝”。目前,已搜集400多种老种子。

  于氏父子的朴素愿望是,寻回“失传”的老种子,在这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的土壤里,播种希望,收获硕果。

  两年前,于建起发动当地农民成立盘古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种示范,陆续试种老品种蔬菜,结果让人喜出望外,产量高、品质好。

  “我的目标是,至少搜集到2000种。”于建起说。

  有爱,就有快乐;有梦想,就有力量。

  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无疑是乡村振兴最好的答卷。

  上一篇: 传承红色基因 湖南开展未成年人“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下一篇: 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师王丹丹:给逝者最后的温暖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