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 闻  
浏阳: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 打造文明新风尚
  发表时间:2019-07-04   编辑:彭团   来源: 湖南文明网
 

      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党员变身“指导员”教村民分辨处理垃圾、垃圾分类写进村规民约……浏阳市多项举措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居民环保理念,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无论是城区大街小巷,还是农村居民家,都能看到有序摆放的各类垃圾桶,居民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如今,垃圾分类意识已在浏阳市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高坪镇 

  从“娃娃”抓起,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高坪镇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

  高坪镇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培育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从“娃娃”抓起,让学生群体加入到垃圾分类宣传、实践队伍当中。

  “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提高废品回收利用率,减少有害垃圾对环境污染程度,减轻垃圾处置成本。”在冷水塘小学的课堂上,老师们给学生们讲授垃圾分类知识和方法,而这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塑料瓶应该丢在哪个垃圾桶里?” 6月19日,高坪镇垃圾分类专干李锐利用学生课间操时间现场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应该放在这个蓝色的垃圾桶里。”冷水塘小学二年级学生林俊杰站在垃圾桶前指着标有可回收垃圾字样的蓝色垃圾桶说。

  “以前校园里有一个2.8米长2米宽1.2深得垃圾池子,一周便堆满了垃圾。经过老师课堂讲解和学生们实践操练,学生们开始主动向垃圾桶丢垃圾,相比以前垃圾至少减量2/5,校园环境也变整洁多了。冷水塘小学校长冯细宇说。

  北盛镇拔茅村 

  不靠财政输血,建立垃圾分类减量长效机制 

在拔茅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分拣站,不同垃圾被分流处置。(陈飞 摄)

  城里人缴纳物业费,司空见惯。如今,对标城市的“物业化”管理正在“下乡”。在浏阳市北盛镇拔茅村,村民陈长秋赶了一回“时髦”,按照每年每人30元的标准,主动认缴了环境保护费150元。在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看来,这30元只是“药引子”,撬动的可是连锁反应,村民不光用腰包投票,更用实际行动支持。“去年9月以来,全村环境卫生费收缴比例达到95%,环卫费再加上可回收垃圾变现的4.5万元,足够支付6名环卫工、1名分拣员的工资。”李斌晒出了拔茅村变废为宝的“绿色账本”。不靠财政“输血”,靠管理“造血”,这样的长效机制正成为拔茅村垃圾分类减量的生动写照。

  让小小垃圾桶与村民脸面“挂钩”,这只是拔茅村放出的一个大招。面向每家每户,收取人均每年30元的环境保护费,是拔茅村推出的又一波给力操作。

  “收费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发动群众,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周庆祥坦言,在收费制施行之初,支村两委也经历了“纠结”的过程,最大的担忧,是怕群众不买账、不愿交。

  支村两委打起了细算盘:“一人一年收取30元,相当于一天8分钱,群众不是出不起。可垃圾围村的大难题,等不起、慢不得!五保户、贫困户交不起,党员带头垫上。“

  支村两委班子打头阵,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敲开门,妇女组长“敲边鼓”……在家的村民面对面做工作,远在外地的老乡,则通过电话、微信联络。一轮又一轮密集大走访,敲开群众“心门”。

  周庆祥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全村共有村民895户4658人,目前已收缴环境卫生费13万多元,除此之外,垃圾减量后资源化利用带来的增值收入,将全部用于垃圾分类整治日常运转,如支付保洁员、垃圾分拣员工资等。

  文家市镇 

  党员变身“指导员”教村民分辨处理垃圾 

党员化身“指导员”,走家串户手把手教村民辨别分类处理垃圾。

  “干垃圾是干垃圾,湿垃圾是湿垃圾,是干是湿,让猪试吃,一吃便知,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近日,浏阳文家市镇再次掀起一股垃圾分类热潮,上千名党员先锋化身“指导员”,走家串户手把手教村民辨别分类处理垃圾。

  “像这种烂菜叶子就是湿垃圾,猪可以吃的,要放这个厨余垃圾桶,知道了吗?”该镇五神村党员先锋曾秋成翻开一户村民家门前的垃圾桶对主人耐心地讲解,“这里有个烟头没有清理,七月份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扣一分...。”

  “一直以来,垃圾分类的口号喊了很久,但依然有不少村民只知道要垃圾分类,却不知道怎么分类,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不高,这次我们组织全镇党员先锋以网格为单位,分片包区挨家挨户上门‘指导’,确保垃圾分类知晓率百分百的同时分类正确率向百分百迈进。”文家市镇相关负责人说道,“我们通过构建‘四员一中心’体系,党员先锋充当‘指导员’、‘监督员’、‘评比员’、‘保洁员’,以各村联合整治办为中心,每天一抽查,每周一大扫除,每月一评比,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和生活质量,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卫生镇!”

  文家市镇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村民环卫意识大大增强,分类水平日渐提高,环境卫生不断优化。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效果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垃圾减量率达70%。

  葛家镇新宏村 

  “村十条”约束,督导队监督,村上垃圾减量四分之三 

黄海滨将可填埋垃圾倒在庭院的红豆杉树下。

  6月26日上午,太阳刚冒出头,葛家镇新宏村邓家湾片区老人黄海滨正忙着在自家院子里打扫卫生。枝叶、地面灰尘等可堆沤可填埋的垃圾被他扫进撮箕里,倒在门前的红豆杉树下。

  “黄老,这次也没有什么垃圾要收呀!”黄海滨还没进屋,片区的垃圾转运员熊乐成就开着垃圾收集车过来了,这次距离他上次来收集垃圾已有半月之久。

  打开垃圾桶,垃圾量不到桶身的一半,这让熊乐成不禁感慨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我负责周围一百多户人家的垃圾收集,以前,我每个星期要上户六次,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如今,每月只要上户一到两次了。”

  从源头减量,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新宏村党总支书记黄刚在走家串户开展宣传的同时,总想着要如何减少每户产生的垃圾量。

  “虽然村上每家每户都发放了两个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实际上很多垃圾都不必进垃圾桶。”3月底,黄刚上户跟本村老党员黄振球讨论垃圾减量措施。黄振球谈到,本村60%以上的生活垃圾都是菜叶、果皮、煤灰等可堆沤、可填埋垃圾,村民不必将其放入垃圾桶中。自行填埋到田地,既可减少垃圾总量,又能作为养料肥沃土壤。

  此举如何实行并在全村推广?在黄振球和片区几名“五老”人员的合作下,很快,一份新宏村垃圾分类村规民约“出炉”了。这份规定分为十条,其中明确规定:煤灰、菜叶、果皮、树叶等垃圾均不得入垃圾桶,需自行处理至田地里;建筑垃圾等要自行填埋,否则将收取垃圾收集费;旧衣物要洗净晒干后用纤维袋保存,每年年底收集一次等等。

  4月1日,这份村规民约在新宏村邓家湾片区率先实行。村民们按照村规民约规定的十条细则实行垃圾减量。4月中旬、5月中旬,经过两次检查,邓家湾片区对垃圾分类、减量成效明显的先进户进行了“红榜表扬”。(稿源:浏阳文明网)

  上一篇: 文明实践看湖南丨武陵源区:旅游+志愿构筑5A级景区“诗与远方”
下一篇: 身边雷锋·衡阳好人:91名贫困生的“暖心妈妈”刘艳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