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 闻  
南华大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激扬青春正能量
  发表时间:2015-12-23   编辑:刘仁军   来源: 湖南文明网
 

  徐德荣 符小勇 彭建军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励人、文化塑人的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心灵;

  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花结果;

  榜样的力量引领时代新风,身边的感动凝聚崇德向善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春风拂绿大地……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南华大学将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榜样带动相结合,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校园,让广大师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以文化之道深化价值新内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1月20日,在南华大学“100句修身励志的中外经典名言”投票中,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2012级1班朱毅强同学郑重地把票投给了这句励志名言。

  今年以来,南华大学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开展了“五个一百”活动,即100首中华励志经典诗词、100位影响中国历史进步的名人、100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言、100句修身励志的中外经典名言、100部中外经典名著。通过广泛征集、评比、学习、诵读、展示等方式,引导师生增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为更好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华大学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武装工作,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师生共识;积极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师生员工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积极组织专题宣讲,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建设者;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和科研资源,引导支持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形成一批学术成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2月15日清晨,南华广场传来琅琅书声,50余名学生手捧《论语》,正饶有兴致地齐声吟诵,这也成为了初冬瑟瑟寒意中一道绚丽的风景。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我们相约在一起,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来!”10月初,南华大学绿音诗社和梦唐轩国学社联合发起“国学经典朗读”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读书热”。绿音诗社负责人李翠贤同学介绍,2个多月来,共举办了20余期“国学经典朗读”活动。

  校园掀起“读书热”,追根溯源是学校紧紧围绕文化育人、文化励人、文化塑人为根本的结晶。

  近年来,南华大学先后开展衡阳市湖湘文化名人事迹展、湖湘大学堂、湖湘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增进学生对文化名人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励人、文化塑人的引领作用,使高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如是说。

  以实践之力传递青春正能量

  “叮铃铃……”12月17日早晨,上课铃声响起。南华大学医学院“红色之旅”支教社的周芷晴同学,像平常一样自信阳光地走进了蒸湘区呆鹰岭镇振兴小学六年级课堂。

  “Good morning teacher!”全班学生起立向周芷晴敬礼。

  “每次走进课堂,小朋友们的问候都会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是可爱的他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周芷晴在振兴小学支教已有一年多,很受学生们欢迎,大家都亲切地喊她芷晴姐姐。

  “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大哥哥、大姐姐来给我们上课,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六年级学生杨伟琪高兴地说。

  “学校办学条件艰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英语课教师长期紧缺。”振兴小学负责人介绍,学校一至六年级共200余人,多是家境贫寒的留守儿童。

  “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根据志愿者的课余时间安排支教课程。”“红色之旅”支教社社长徐倩介绍,从2005年3月开始,该社的志愿者们便扎根在振兴小学,主要教授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目前,在振兴小学支教的志愿者共有14人。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衡阳县樟树坳乡樟树中心小学进行定点支教,以及河南省郸城县侯集小学进行远程支教。

  尽管学生和志愿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义务支教的爱心接力棒始终传递了下来。8年前在振兴小学就读时受到支教社帮助的刘美去年考进南华大学,现已成为支教社骨干成员。据统计,10多年来,共有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支教,授课2万多课时,受教学生3000多名。

  在南华大学,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像晨光、党队、弘诚、雷宏、先锋、圆梦西部等志愿者服务队40多支,全校注册登记志愿者3.8万余人,辐射贵州、河南、内蒙古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博士下乡,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知识,更给我们带来了财富。”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支部书记李主松兴奋地说。今年9月,群山村的金秋梨硕果满枝,看着漫山遍野的金秋梨,村民们的双眉却是紧锁,原因是销售成了致富增收的“拦路虎”。今年暑假,进驻群山村的南华大学博士帮扶工作队得知这一消息后,积极帮助村民牵线搭桥,联系销售渠道,不到半个月时间金秋梨便销售一空。

  群山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比较落后。为改变该村落后面貌,南华大学博士帮扶工作队对该村实施精准扶贫,并制定了“2015-2017年帮扶规划”。规划中指出,以加强产业开发为着力点,建立健全经济内生发展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贫困村民自身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初步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扶贫工作不是走过场,村民不脱贫,我们不走人!”南华大学博士帮扶工作队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到2017年,群山村的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生活条件将有效改善,基本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成立于2004年的南华大学“红丝带”预防艾滋病先锋队是全国第一支大学生防艾志愿者队,也是“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10多年来,防艾先锋队的足迹遍布三湘四水,他们承办的湖南省青少年防治艾滋病教育网——三湘防艾网深受青少年欢迎。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当中,南华大学还积极投身“宜居家园”建设。城市建设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结合专业优势,对湘江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并成功申请相关课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自1997年以来,“保护母亲河”行动从未间断,累计参与人数达2万多人,传递着“生态、文明、公益、责任”的价值观念,助力保护湘江的生态环境。

  多年来,南华大学还坚持开展义务法律援助、医疗卫生下乡、环保调查、关爱留守儿童、帮扶空巢老人等数十项实践活动,点燃万千学子的青春激情,积极传递着正能量。

  以榜样之光树立时代的先锋

  今年10月10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如潮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中国第十三批援助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邓立普与广大师生畅谈援助非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从1975年起,南华大学共向非洲塞拉利昂、津巴布韦两个地区派出医疗队10批25人次,获得湖南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涌现出邓立普、潘舜华、龙向阳、戴松、李天祥、杨俊涛、刘增华等一大批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白衣战士。

  榜样力量激励着南华大学的每一个人,医学院的莘莘学子更是将这种精神付诸于行动。他们在衡阳市各大医院热火朝天地开展起“临床关怀”活动,用真情和关怀温暖着每一位重症患者。

  “援非先进事迹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感动,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南华大学医学院周颖君同学说。

  总有一种理想让人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然前行。南华大学曾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和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这份爱国热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南华人。

  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对于深海载人潜水器来说,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南华大学优秀校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胡震和其团队,出色地攻克了一项又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得跨越式发展,也使得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同样,胡震的先进事迹激励着饱含爱国热情的南华人。为发扬“两弹一星”的爱国精神,2002年,南华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以研究“两弹一星”精神为宗旨的大学生社团,促进“两弹一星”精神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目前,该社团共发展社员600余名。

  身边的感动亦凝聚着崇德向善的力量。

  今年4月11日,南华大学城建学院建工1301班秦敬人、刘书用和同学们来到衡阳市南湖公园游玩。在经过游客中心时,一辆观光车突然失控冲进湖中,四名游客落水,其中有两名儿童。眼看着他们在水中拼命挣扎,秦敬人和刘书用没来得及多想,奋不顾身跳进湖中,奋力救起两名儿童,并实施急救。

  “感谢两位勇敢的大学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孩子的家长谭女士万般感激,并拿出现金表示谢意,但被秦敬人和刘书用婉言谢绝。

  “为他们见义勇为的善举点赞!”救人事迹传开后,南华大学校园里涌起一股股学习热潮,形成人人争当时代先锋的浓厚氛围。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涓涓细流,只有汇聚一处,方能成江海。”南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文格波说,南华师生正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扬着青春正能量。

  上一篇: 民政部关于表彰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的决定
下一篇: 民革湖南省委召开13届4次全会 2015年资助贫困学生350名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