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未来三年将突破灰霾关键气态前体物高灵敏监测等不少于10项关键技术,帮助百姓对抗雾霾之扰。(12月24日 央广网)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同呼吸,共命运,雾霾防治刻不容缓。近几年来,雾霾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防霾口罩、防霾纱窗、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防霾“神器”进入千家万户。雾霾对气候、环境、人体健康均有较大负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居民大众的幸福指数。而有调查显示近90%的雾霾来自人为排放。雾霾防治根本在人,只有人练好了“武功”,才能击散雾霾。
雾霾防治,要打通经脉,提高认识。现如今,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烟花是看谁放得多,爆竹是比谁放得响。车辆不遵守限行规定,只要开得动,一直往前走,变成街头流动的污染源。因此,让治霾宣教深入人心,迫在眉睫。要不遗余力、不拘形式地宣传治霾防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渠道,提高人们的防霾治霾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既是雾霾的受害者,又是雾霾的制造者。只有自己觉醒了,才能真正成为雾霾的治理者。
雾霾防治,要勤修内功,付出行动。十面霾伏之下,每个人都应多一点担当,多一份自觉,莫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要调整消费习惯,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少开一次车,走路或骑共享单车;节约一度电,减少燃煤污染,多种一棵树,打造天然“净化器”,拨打一次12369举报电话,环境因你而改变。一时治霾靠阵风,廓清雾霾要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久久为功,才能早日修复天空,根治“会呼吸的痛”。
雾霾防治,要强化招式,共同发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污染防治被明确为未来3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雾霾治理更是重中之重,但仅依靠政府部门显然不够,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也需要企业、居民贯彻落实相应的法律规章,献计献策,依法治污才能长治久安。只有做到政府力推、各界公推,全民行动、人人参与,上上下下达成共识,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能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迈入新时代,我们要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做蓝天绿水青山净土的守护者,为建设美丽新中国再出力、再发功。文/喻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