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湖南好人  
常德“妈妈老师”为大山学子奉献40年
  发表时间:2021-10-09   编辑:刘仁军   来源: 常德市文明办
 

 

  “我是一支蜡烛,照亮勤学者的征途,当他们打开知识的宝库,蜡烛已流尽最后一滴眼泪。但,我并不悲伤,我的光,已闪耀在有志者的双目。”这首诗摘录在覃申媛发黄的日记本上,也刻录在她的心里,更成了她一生真实的写照。 

  1932年8月8日,覃申媛同志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罗坪乡的大山深处,因是家里的长女,受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于1952年6月毕业于石门简易师范(现为常德师范学校)。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城里有很多相对优越的工作岗位可以选择,但毕业后她毅然返回生养她的大山深处,扎根高寒山区教育教学工作近40年,在山区小学的讲台上站了近40年,多数时间任班主任,其中有25年是一人一校。先后辗转雁池乡、罗坪乡近10所边远、偏僻的小学任教。 

  在苏家铺公社天坪小学任教时,学校建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头上,教室其实就是农户废弃的一栋破烂的土家吊脚楼,楼梯吱呀吱呀作响,楼上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楼下是猪圈里哼哼的叫唤声,合成了独特的乡村教学多重奏。在吊脚楼一角隔出一块不到八平方米的地方是教师和学生宿舍。当时她带着三个小孩,最小的还只有两岁,母子四人就象鸟儿蹲窝一样,她护着别人的孩子,也爱着自己的孩子,村里人都说她就是妈妈老师。 

  1975年,覃申媛调到石门西北高寒山区的蛟蛇溪小学,此地海拔1300多米,是山区中的山区。因办学条件极差,学校一直处于村里选不出老师,外面也没老师愿意来的状况。覃申媛一来,无暇顾及艰苦放下铺盖就到学生家中家访,听取村民的意见,制定教学计划,工作当年就见了成效,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山区家庭大多贫困,为了不让寒门学子中途辍学,她组织学生们勤工俭学。春夏,她带领孩子们采摘社员摘剩的茶叶;秋天复收茶子桐果,冬天帮着贩卖山货。她还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荒坡上一锄一锄开垦了3分地,种上了花生、茶叶和黄豆,用微薄的收入补贴孩子们。她的精神感动了村民,次年春节,全村100多人,自发到学校后山开出了三亩茶园给学校。覃申媛在蛟蛇溪九年,学生全部免费入学,还供应文具纸张,对极困难的家庭还给予补助,创造了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百分之百的奇迹,她走到哪儿都被人称为“妈妈老师”。 

  覃申媛同志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学校里关爱学生胜过疼爱自己的孩子,学生病了,个人出钱为学生治病。如罗坪乡蛟蛇溪村的侯述兵同学6岁时经常尿裤子,覃申媛同志每次都为他烤干穿上,还为他医治,不知花了多少钱和时间,有时裤子脏了、湿了为他换洗,最后将他病治好;又如陈幸同学6岁就丧母,覃申媛同志把他接到学校一起住下,冬天天冷给他缝棉衣穿,冰天雪地脚冻破了为他做棉鞋穿。大雪纷飞的时候学生不能上学,就亲自接送学生上学,溪沟里涨水了亲自背学生过河,不让学生缺一节课,有的学生家庭困难吃不饱饭,覃申媛同志经常做饭给他们补充营养。有时一有空就亲自上门给学生补课,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平均90多分以上,所任教的学校的入学率、及格率、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 

  妈妈的爱不仅仅是能上学,还要上好学。解决了入学问题,覃申媛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她认真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每堂课都要周密计划,精心设计,课后又加强个别辅导,蛟蛇溪小学及格率实现了从年年垫底到百分之百的飞跃。学生候树兵,一天尿湿裤子四、五次,同学们嘲笑他,自尊心强的他不肯上学了,父母只好将他寄居在蛟蛇溪的祖母家里,祖母请求覃申媛收下她可怜的孙儿,她看着老人浑浊又期盼的双眼重重的点了头。她每天给候树兵换裤子,常常是这条还没有晾干,那条又尿湿了,她就把自己孩子的裤子给他换上,还送他到公社医院就医,替他付药费,三个月后,候树兵的病好了,成绩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老人逢人便讲覃老师比孩子的妈妈还细心还周到。衣服破了给他们补,头发脏了给他们洗,冬天替他们做棉衣、棉鞋,妈妈老师覃申媛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有时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好。覃申媛在丰产小学任教时,怕影响工作,把一岁半的女儿寄养在附近一位婆婆家里。一天早上,女儿不慎掉进火塘里,血肉模糊满脸是泡,她闻讯赶来把女儿抱在怀里,万般无奈心如刀割失声痛哭,过了一会儿,她想起几十个学生在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等着她去上课,她替女儿擦了一点药之后,又站上了讲台。几个月后,女儿的伤总算好了,可美丽的脸上却留下了永久的疤痕。丈夫杨万福也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事业。有一年,杨万福病危,覃申媛放下粉笔赶到医院,望着丈夫蜡黄的面容,想起这些年丈夫为她作出的牺牲,想想确实应该留在医院好好照顾他呀,但如果留下了,代课老师又不好请,学生们该怎么办?丈夫看出了她的心思,说:“等几天我的病就会好点儿,你放心这里有医生护士,还有孩子们照顾,你回去吧!”覃申媛默默地点头,含着眼泪离开了丈夫,连夜赶了30多里山路,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站在了讲台上,像妈妈一样把爱无时不刻无微不至地撒向了她的学生们。 

  有人这样评价覃申媛:作为母亲、妻子,她没有完全尽到责任;但作为一名教师,她却尽到了十二分的责任,因为她把心都掏给了孩子们,把情都用在了这三尺讲台上,她潺潺的爱让教鞭开出芬芳的花,也让我们看到了山区的教育事业虽艰难不断却万丈光芒。1983年5月28日,罗坪公社联校党支部大会通过她的入党申请,一致认为覃申媛既经受了顺境的考验,更经受了逆境的磨难,她用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三十五个春秋,填写了一份鲜红的入党志愿书。她说为了山区的孩子们,我们必须做到“完全、彻底”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多年来,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特级教师等各种荣誉称号。1984年4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获金质奖章一枚、证书一份。1984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大功一次,被授予“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 

  198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出席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大会,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劳模待遇。 

  198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覃申媛同志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的电视片《烛光》,在全国放映。社会反响很大,一度掀起了关心山区教育、关爱山区孩子的热潮。 

  1987年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全国十三次党代会。 

  1991年4月,覃申媛同志依依不舍地走下了付之一生的讲台。她有5个孩子,二女儿杨翠波、三女儿杨红、侄儿杨华荣、外甥女陈元香等都是教师,她深情地告诉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2021年7月,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的荣誉勋章。 

  覃申媛同志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退休后还是继续关心教育工作。每逢寒暑假,无偿给家中附近的学生补课,给自己的孙子、外甥补课,辅导他们的学习。我的孙子、外甥6个,他们都已大学毕业,其中孙女杨荻帆留洋研究生毕业、外甥金生龙、肖淇文读研毕业都已进入央企工作。 

  已是89周岁的覃申媛同志,每天早上打太极拳,白天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和亲友聊聊天,晚上看看或者跳跳广场舞,从不间断,对自己一个要求就是健康享受每一天,不给组织找麻烦,不给子女添负担。 

  上一篇:
下一篇: 长沙退伍军人坚守环卫战线 18年为居民清运垃圾上万车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

湘B1.B2-2007006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