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湖南好人  
基层扶贫干部叶剑芝17年如一日 帮助21万人走出大山
  发表时间:2017-09-04   编辑:刘仁军   来源:
 

  叶剑芝,湖南省平江县人。他17年如一日投身扶贫事业,创新“三定一帮”危房改造方案让30000多人搬进新家,帮助全县21万贫困人员经过培训后走出大山。

  叶剑芝的足迹遍布全县773个村,下乡时总是带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贫困户的情况。他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困难摆在首位,在他的推动下,探索创新了“三定一帮”的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方案,共解决无房、危房户近13000多户,30000多人搬进了新家。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全县21万贫困人员经过培训后走出大山,走向沿海,既支持了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每年还赚回30多亿现金。积极争资争项,为改善平江贫困面貌争取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他坚持原则,克己奉公,把扶贫资金用到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从不优亲厚友,也严格要求同事遵守财经纪律。他舍小家顾大家,为跑项目、报计划,妻子和儿子做手术,他都没能陪护,全身心地沉浸在扶贫这一阳光的事业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篇《岳阳楼记》因其浓浓的的忧乐情怀传诵千古,而岳阳因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孕育了一代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平江起义,25万优秀的平江儿女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和平建设时期,这里更是涌现了无数情系苍生、心忧天下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岳阳市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2000年6月,叶剑芝调入县扶贫办,已经走过18个年头。18年风雨兼程,18年筚簬篮缕,从而立之年走到天命之年,他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他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爱。

  如何评价叶剑芝的18年的扶贫历程?县扶贫办副主任艾松林说:“叶主任他是用自己的脚步在丈量平江的山山水水,他的足迹踏遍了平江773个村,先后争取到县扶贫项目43个,引进10个亿以上的扶持资金;有246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208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贫困人口减少29.2万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

  1965年出生的叶剑芝,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他出生在平江县伍市镇一个小山村,父亲是一个兽医,母亲患有肺结核,经常吐血。叶剑芝说小时候有两件事让他刻骨铭心。一件事是经常吃不饱,一家八口,全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分到的粮食很少,一家人一餐只煮4两米的饭,其他就靠红薯和红薯丝充饥。父亲为了不让家里人饿死,带着他们开荒种红薯,每年10月制作红薯丝,就是过年也要吃红薯,红薯丝变质了也舍不得丢掉。另一件事就是母亲的病了。叶剑芝5岁的时候,一次母亲吐了小半盆血,命悬一线。他们兄弟姐妹就抱在一起哭,生怕失去母亲,非常无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4岁的叶剑芝就放弃了学业,当起了代课教师。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学习,只要听说谁家有书,无论路程多远他都要借来看,还经常自学畜牧知识,跟随父亲学习兽医。1980年10月,平江县畜牧局招工,他考了全县第一名,安排在三和兽医站当兽医。由于叶剑芝能吃苦耐劳,又勤奋好学、敢作敢当,他先后被县畜牧局调到多个部门工作,哪里有困难、有难题,哪里就有叶剑芝,直到1995年转干,担任县畜牧兽医联站站长。当时站里亏损10多万,频临倒闭,叶剑芝改革兽药生产销售方式,主动送药下乡;厉行节约,就是送货、进货也从不请搬运工,亲自装货卸货。凭着良好的信誉和公道的价格,联站很快扭亏为盈,每年为国家创造利税近10万元,到他2000年离任时,站里还结余40多万。

  2000年6月,县里领导看中了叶剑芝这种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品格,将他调到扶贫办担任副主任。上任伊始,叶剑芝用了大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县每一个贫困村,大部分贫困村在山里,不通公路,只能靠两条腿走。有的村从山下到山上,要爬三、四个小时。

  说起当年山里老百姓的贫困,叶剑芝心情沉重,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贫困村大多在偏僻的高山上,交通极为不便,人均只有2-3分田,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生活方式非常落后,就是上山砍柴烧炭、挖竹笋,山林被砍得一塌糊涂,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不了问题。叶剑芝说,山里的贫困,最为突出的是“六多”。一是挨冻受饿的多,普遍缺粮,大多只能以玉米、红薯作为补充,衣衫单薄,被子破旧,冬天难以御寒。二是小孩辍学的多,有的9岁了还没有读书。三是有病没钱治的人多,有的年纪轻轻得了病也得不到医治。四是安全事故多。山上电力设施很差,往往是从树上、竹子上挂过去,很不安全,经常发生漏电、触电事故,触电死亡的事故屡见不鲜。再就是因为交通不便,经常发生重病急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人的情况。三墩乡仁里村有一个产妇难产,县城的急救车上不去,早就在山下等,等他们将产妇从山上抬下来,已经太迟了,最后死在去医院的路上。一家人痛断心肠!五是残疾人多、精神病人多。因为穷,有些人找不到老婆,就找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做老婆,结果生的小孩很多有精神病。六是倒房子的多,山里面几乎全是土坯房,每年雨季暴雨频发每个村都会有房子倒塌,有时候还会压死人。

  2004年,叶剑芝陪财政部的一个领导到大坪乡扩大村走访,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告诉他,他们村七八十个青年参加了红军,后来全部牺牲了,没一个活到全国解放。当时,国民党部队清算,将他们村团团围住,抓了187个红军家属,全部反捆双手,集中在稻田里,砍下头颅,还每人割下一只左耳朵向上司邀功。叶剑芝到这个村的时候,这里没有一栋红砖房,全部都是土坯房,一年要缺半年粮食,多半青壮年娶不到老婆。

  即便这样穷,老区人民没有鸣冤叫屈,而是顾全大局。木金乡丰香村,非常偏僻,土地贫瘠。2001年,叶剑芝走了6公里山路,才走到61岁的村支书陈活宝家里。他家里房子破破烂烂,家徒四壁,床、蚊帐、被子全是黑的,非常穷。其他村民家里情况都差不多。当年收缴农业税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许多条件好的村都完不成,但丰香村每年都是全县第一个完成上缴任务的村。原来每年春天,村支书陈活宝带领群众上山挖竹笋,晒干后他亲自挑到30多里外的长寿镇卖掉后完成国家任务。叶剑芝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老支书说:“我们是苏区,苏区的人民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连皇粮国税都拖着不交,还对得起苏区这个光荣的称号么?”

  叶剑芝鼻子忍不住一阵阵发酸,他紧紧地握着这位老支书的手,半天才哽咽着说:“你们吃不饱饭,盖不上棉絮,孩子找不到老婆,却还生怕拖欠了国家的上交……请你相信,我们的日子很快会好起来的,一定……”

  叶剑芝走进了金梗村半山腰上两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这是冯雨平的家。叶剑芝走进家门时,只见床上的旧竹席子上放着一床薄薄的破被子,席子下面垫的全是稻草,冷风从残破的窗纸吹进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老人家,这么冷怎么受得了啊?”叶剑芝握着冯雨平老母亲冰冷颤抖的手问。老人回答:“冷是冷,我们过惯了……”

  他在富强村(现为汤墩村)调研,村支书吴初开将他带到特困户宋兴隆家。叶剑芝发现他的家根本谈不上是“家”,几间盖着杉皮的破旧土屋,倚着门前一棵松树,悬棺一般斜靠在绝壁之上。走进这“挂壁”之家,叶剑芝顿时感到心灵颤栗!房顶盖的杉皮已腐朽,刚下过的雨还顺着“四十八天井”往下掉,土墙到处是裂痕,有的达到20公分,整个房子仿佛只要跺跺脚就会顷刻倒塌。宋兴隆体弱多病,刚过半百就显得格外苍老。妻子患有尿毒症,大女儿在外乡打工谋生,两个小女儿每天要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南桥上学。小女儿告诉叶伯伯:“每逢夜里打雷下雨,爸爸都要将他们叫醒,去邻居屋檐下借宿,我们好害怕。”宋兴隆说:“我做梦都想有个不让伢崽担惊受怕的家……”

  这一圈跑下来,叶剑芝寝食难安。

  他在日记中写道:“……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的苏区人民却还过着这样的日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组织上将我安排到了这个岗位上,我就应该不辱使命,将全部的热血倾洒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

  万家忧乐挂心头

  叶剑芝是个火烧火燎的急性子人。

  当他看完金梗村冯雨平家床上的破被子和稻草,看完富强村宋兴隆家那几间穿风漏雨的杉皮房,回到县里,他便直接到了县委办公大楼,他向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反应:我们必须在春节前送一批棉絮到最困难的群众家中……

  后来,在领导的关怀重视下,经过多方筹措,叶剑芝终于筹足10万元,在春节前三天,将一千床棉絮送到了800米以上高寒山区那些深度贫困的家庭里。

  叶剑芝平常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们国家要在“两个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平江的贫困群众,离着小康的目标还有多么遥远呵……

  叶剑芝半年时间跑遍了平江县367个贫困村,足迹遍及平江4125平方公里。叶剑芝记性好,那些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各家的情况在他的心里都有一本簿。

  有一回,叶剑芝陪同财政部下来扶贫的朱献堂到咏生乡复兴村,他们来到贫困户唐落梅家,叶剑芝便掏出了随身给她带来的治疗糖尿病的药,朱献堂问:“你怎么知道她生什么病,要吃什么药呀?”叶剑芝说:“这山里哪家生什么病,哪家因什么原因致贫,我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呀!”

  长寿镇汤塅村宋三元患有严重的胃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老婆也身体不好,三个女儿又在上学,是一个深度贫困户。叶剑芝三度进、四回出,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扶持他们一家。有一回,叶剑芝在闲聊中问宋三元:“你有不有什么特长?”

  宋三元说:“我会养蜂,可是没有起手本钱呀!”

  叶剑芝在他肩上拍了一巴掌:“你怎么不早说呢!”他当即便掏出两千元钱给宋三元,“你赶紧去买几桶蜂,马上养起来,南桥山多,是个养蜂的好地方呀!”

  于是宋三元用叶剑芝这两千元钱买了10箱蜂,几年下来,现在已经繁衍到了200多箱,现在每年可创5万多元的收入。叶剑芝一直都在跟踪着他家,在资助她女儿到湖南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财会专业后,又与县工业园一家企业联系落实了工作……

  后来宋三元要将那两千元起手本钱还给叶剑芝,叶剑芝却是怎么也不肯要,他振振有词地说:“哪里有做了的人情又要回来的呢?”

  原黄金洞乡大福村孔浩强、孔明强、孔文强三兄弟大学毕业后兴致冲冲地回乡创业,在家乡的深山中办起了一个养鸡场,可是两年下来便亏得血本无归,一是鸡发瘟,二是他们养的乌鸡价钱太高,这地方上没人要。

  叶剑芝闻讯后专门爬山涉水上大福村去了,他鼓励他们不要垂头丧气,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大学生们说:“这哪里还爬得起来呢,本来上大学就欠了一屁股的账,现在养鸡又亏,再也没有本钱爬起来了。”

  叶剑芝说:“只要你们寻找到了好的项目,我给你们扶贫资金的支持。”

  三个大学生相互望着,一下子也想不出有什么好项目适合他们做。

  叶剑芝思衬片刻后说:“这里山高林深,养蜂是一个好项目,你们是大学生,这门技术不难掌握。”他想了想,接着又说:“我上次在报纸上看到,浏阳的大围山那个旅游区的石蛙买到一百多元钱一斤。石蛙是个很娇气的东西,要在生态条件十分好的环境才能生长,你们这里环境好,一流的山泉水,一定适合石蛙生长。你们去考察一下,如果这两个项目能搞,学得会技术,我就支持你们搞。”叶剑芝临走时留下了他的电话。

  于是,三个大学生的干劲又起来了,他们四处考察、论证,两个多月后终于打通了叶剑芝的电话,他们兴奋地告诉叶剑芝,这些日子,他们考察了市场,也找到了学习技术的地方,这两个项目他们都打算搞,而且认为一定能够成功。

  孔活强决定养石蛙,孔明强、孔文强决定养蜂。叶剑芝通过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规划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分别给予了他们4万元、2万元的扶贫资金扶持。

  如今已经是四年过去了,养蜂的一年能赚下20万元,养石蛙的一年也能赚下20万元。当年的穷学生,现在已经成了小老板。

  2005年5月,叶剑芝通过省扶贫办,对口在平江进行劳务输出培训,主要工作地点是长三角、珠三角。叶剑芝是扶贫办副主任,带领两个干部抓这项工作,那次培训了180人。经过三个多月的培训后,叶剑芝把这180人全部弄到招待所住下来。由于人数太多,远赴外地不便管理,他就将这些人分成几个组,选年纪大且有管理能力的当组长。每个组长造花名册,一个一个地登记。叶剑芝又一个组一个组地开会,反复交代外出打工需要注意的事项。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叮嘱他们如果遇到什么事一定要打电话告诉他,他一定会出面跟大家解决。一切准备妥当,他亲自随车将他们送到厂里去。到了厂里,叶剑芝拿着花名册,一个一个地交给厂里负责人,并说:“我现在将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一个清清楚楚交到了你手里,如果以后他们中间谁出了问题,我就找你厂里负责。还有一点,如果哪个中途走了你也要打电话告诉我,我担心他们年纪小,在外面被坏人利用。人是我送出来的,我要对他们负责到底。”

  叶剑芝说到做到,每个月都给熟悉情况的务工人员打电话,主要了解吃、住、工资、安全生产等情况。他还特别给厂里负责人打电话交待,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加班时间不能太长,时间长了会影响身体健康。特别要注意安全生产,不能出任何事故。工厂负责人感叹道:“我从没见过这么认真负责的扶贫办干部,心细得像头发丝,真是佩服!”

  2005年底,春运开始了。平江县扶贫办那次输出的一百多个贫困家庭的务工人员有37个在宁波市北仑港上班。由于火车票紧张,有16个人打不到火车票,没法回家过春节,工资都按月寄回家,身上的钱也用完了,他们轮流给叶剑芝打电话哭诉。得知情况后,叶剑芝马上给厂里负责人打电话,厂里负责人表示只能安排他们厂里过年,别的爱莫能助。叶剑芝十分无奈,他母亲重病,已大小便失禁,需要人照顾,实在没有精力管这事。但孩子们遇到了困难,他必须兑现承诺。他跟扶贫办主任唐咏平商量,干脆从平江租一台中巴车去接。孩子们回家心切,怕他们乱跑,万一有个闪失就麻烦了。唐主任很支持。叶剑芝说,他希望还安排一个人去,路上怕出问题。由于时近年关,大家都不愿意去。叶剑芝只好自己租了一台中巴车,凌晨5点从平江出发,由于下大雨,年关车流量大,加之那时没有导航,走错了路,他们晚上12点才到达工厂,路上整整走了19个小时。第二天,接到最终滞留的7个打工的孩子后,又急忙往回赶,他终于在大年三十夜的爆竹声中将这7个孩子一一送到了家里。

  而这时,叶剑芝才想起了自己身患重病的母亲还躺在医院里等着他接回家里吃团年饭。

  叶剑芝就是这样,他是那么投入地将自己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扶贫工作之中,无论节假日,无论白天黑夜,他就这样永远不知疲倦地运转着。

  叶剑芝的许多朋友、同学、亲戚都说:“你自从到了扶贫办,就变了一个人,母亲住院你不管,老婆做手术你不管,孩子脚伤了你也不管。一年四季就像着了魔在外边搞,你五十出头的人,眼睛边长期是一圈青黑,真不知你到了这把年纪还要图个什么……”

  叶剑芝说:“看到那些贫困户苦成了那样,我就睡不着哪!共产党不把贫困户的生活解决好,共产党的天下是坐不长久的。我在党言党,组织上把我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我就应该拼命地完成我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还有多少工作要做,有时我真恨不得自己能有三头六臂啊……”

  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

  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怎么样精准识贫,是一个很难办的事情,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尺度和标准。叶剑芝根据自己长期的工作积累,创新推出了“六看一听”(一看车、二看房、三看子女上学堂、四看致贫原因是哪项、五看贫困程度深不深、六看劳动能力强不强,然后听听群众意见怎么样)的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方法,这个办法在平江推广之后,群众反应十分好,将贫困户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该进的进,该退的退。时任省委书记徐守盛赞许:“平江的这个办法确实不错,值得在全省推介。”

  平江县扶贫办已退休的副主任陈斐中说,叶剑芝不仅是一个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敢作敢为,不怕是非,勇于担当。只要是他认准了的事情,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他就一定要搞。

  2013年,为了统筹解决贫困村的危房改造问题,叶剑芝针对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的政策障碍,专门到省扶贫办向省扶贫办时任副主任贺丽君汇报,并邀请贺丽君到平江来实地调研。在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居住现状后,贺副主任当即要求平江拿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启动试点探索,省扶贫办将给予全力支持。叶剑芝听后非常高兴,立即部署启动试点。

  可项目要真正落地,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真是不一般的大。要求建房的多,而试点指标有限,到底什么样的对象才能建?哪个村先建?建房用地如何解决?面积怎么定?层高怎么定?钱从哪里来?政策如何掌握?群众的工作怎么做?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导致不公平,引发矛盾甚至群体性事件。这个项目最后确定在南桥乡汤塅、富强、永联三个村后,报名要求建房的对象有146户,指标只有80户,僧多粥少。叶剑芝这时使用上了他的“六看一听”,这一招很灵,一下子便将146户核减到了81户。最后确定这81户分五个点进行集中安置。由于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老百姓都没有意见。

  但在户型怎么定的问题上,叶剑芝遇到了政策障碍。当时省里规定的是两种户型,一种是35平米,一种是60平米,只能建一层,阁楼高度不能超过70厘米。但这种户型老百姓坚决不同意,主要集中在阁楼的高度上,群众认为太矮了,粮食、农具等没地方放。当时县扶贫办开会讨论来讨论去,大都认为不能突破省里的政策红线,搞不好是要处分人的。但叶剑芝却认为:“任何政策刚一出台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我们畏难,不去探索,上级又怎么可能了解得这样详细,好的扶贫政策又怎么出得来?我认为,群众的要求是合理的,可以采纳,有什么问题我负责。”他当即拍板:面积不变,将房子建成一层半,提高80厘米。还有,在正屋后面增加两间杂屋,可以作为厨房和卫生间。考虑到群众将来脱贫后要加层,房屋的地基按照两至三层的标准建设。

  会后,有几个已经退休的老同志找到叶剑芝苦口婆心劝他:“剑芝呀,你这个事情搞不得,你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叶剑芝说:“可是,无论我们怎么反映,省里就是不同意改变原来的政策文件,而按照省里的这个标准,老百姓不干呀!我反复向省请示,他们就是不同意改变原来的设计方案。”

  “可是按照你这么搞,到时你会吃亏的。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最后你为了这个事掉了乌纱帽值么?”

  叶剑芝说:“我为老百姓的房子加高80公分老百姓就实用了,每户只多花3000多元钱,我们是从老百姓的实际出发,我想,试点成功后,上级是会认账的,因为共产党的天下是为老百姓座的呀!如果以后硬是要处分我,摘我的乌纱,我也认了,因为我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一件好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要有这个担当。”

  就这样,叶剑芝顶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一步一个脚印往前面挺着。2014年12月,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宋兴隆等81户危房户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家,永远告别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宋兴隆告诉我们,搬进新家后不久,他家的旧房子在2015年一场暴雨中垮塌。富家洞的土坯房也在去年全部倒塌。“如果不是有了新房,只怕我就没命活到今天”,宋兴隆哽咽地说。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攻坚的高度重视,大量扶贫资金注入平江。目前,平江通过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共解决无房、危房户1.1万多户,有3万多人喜迁新家。

  2014年,根据平江探索的成功经验,湖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程”。并在平江召开了湖南省扶贫危房改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副省长张剑飞考察了安置点后,不但没说要摘叶剑芝的乌纱帽,反而连声称赞:平江县的工作做得很细,从贫困群众的实际出发,考虑很周到,尽可能地满足了群众的要求,为全省探索了一个可以复制的蓝本。于是,“平江模式”很快在全省推广。后来,这个“平江模式”也得到了前来平江检查扶贫攻坚工作的国务院扶贫办蒋晓华司长的高度肯定,后来,全国各地到平江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个千百年来的难题,因为“平江模式”圆了全国多少贫困群众的“安居梦”!看到贫困群众搬进新家,叶剑芝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2002年冬天,大雪封山,叶剑芝到虹桥镇大山村走访。到他们村要爬上海拔1600米的幕阜山顶,然后再从山顶下到村里,40余里的山路,叶剑芝不知摔了多少跤,到他们村,他浑身泥水和冰雪,脚上还有血泡。支书吴开初说,我当了几十年的村支书,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能吃苦的领导。

  县扶贫办退休干部陈斐中回忆,叶剑芝有年冬天到北京找领导汇报,在风雪中等了一个多小时,头发都结冰了,浑身成了一个“雪人”。见面后,这位领导看到他对贫困群众这么上心,感动不已,连忙表态一定支持。为了找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平江的贫困状况,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叶剑芝有时被人拒之门外,有时是热脸挨冷脸,有时是软磨硬泡,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在门外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狼狈得像个“叫花子”,但他从不叫苦叫屈。

  2003年他在省扶贫办汇报时,偶然听说了有一个德国政府的扶贫开发的援华项目放在湖南,德国政府出资500万欧元,我国政府按照一比一配套。当时已经初步确定放在湘西凤凰,但德方要求要有一个对比县还没有确定。叶剑芝知道后,通过各种渠道做工作,争取德国专家到平江来考察。德国人办事极其认真,他们不看材料,也不听汇报,只到现场勘察。

  当时,县里的主要领导同志想利用这个项目解决县城的饮水工程,德国人通过现场勘察后,提出了各种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最后认为这不是一个解决贫困人口饮水的工程,是锦上添花,予以坚决的否认,打算第二天离开平江。叶剑芝急了,他不甘心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就这样跑了。当晚赶到德方专家住宿的宾馆,跟他们们畅聊了三个多小时。叶剑芝表示,希望他们能够给平江县再多一天的时间。德方专家同意了,叶剑芝带着他们跑了一天,让德方专家见识了平江最真实的贫困状况。

  有人劝叶剑芝,德国人搞事程序太复杂,费时费工,而且这事本来就希望渺茫,不如趁早放弃算了。

  但叶剑芝却认为,德国人虽然原则强,但他们也最讲道理,只要让他们看到了我们贫困山区的真实情况,那么争取这个德援项目落户平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年多的时间里,叶剑芝先后接待了14个批次的德方考察专家,每一次叶剑芝都是领着他们到深山里的贫困村一个村一个村去走。

  那时的贫困村大多不通公路,他们只能靠走路,德国人还真能吃苦耐劳。叶剑芝能爬多高的山,他们也能爬多高的山;叶剑芝能走多远的路,他们也能走多远的路。2004年夏天,叶剑芝陪同两名德国专家威廉和史密斯和一名中方翻译,冒着38度的高温到三墩乡仁里村考察,车子开到山下,还要走十几里崎岖的山路,需要两个多小时。当时天气炎热,山路也很难走,一会儿几个人便走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叶剑芝见两名德国专家都是快60岁的人了,背着十几公斤的电脑,测量装备十分吃力,就连忙将两个人的背包全部揽了过来,一个人背着。他背着这两个30多公斤的包开始还好,但走到半山腰就感觉像座小山一样沉重,压得叶剑芝喘不过气来。叶剑芝咬牙坚持,汗水温透了衣服,口干舌燥又没有水喝。等他迈着沉重的步子爬到山顶村子里时,因为体力严重透支和极度干渴,叶剑芝突然中暑晕倒了,当地百姓用冷水、蒲扇将他救活过来。这个村非常穷,很多贫困户家里连门都没有,椅子也没几把,好不容易凑了四把椅子给他们坐。叶剑芝看到一位大爷站在那里跟德国人交流,就把椅子让给了他,自己一屁股坐在地上。德国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后来这张坐在地上的照片还发表在德国国际援助机构复兴银行的杂志及网站。

  德国人每到一个贫困村,望着那些脸黄肌瘦的贫困人口,他们都要掏钱,让人买来大鱼大肉请他们吃一顿饭,让山里人吃个饱。

  有一回,在请三墩乡九如村的贫困人口吃饭时,村里有几位妇女突然想到,外国人请吃饭,不能穿得破破烂烂,这样有损民族自尊,应该打扮得光鲜一点,为国争光才是。九如村离镇上近,于是他们便到镇上找亲戚朋友借了新衣服穿上,还借了金项链、金戒指戴上,有的甚至还涂脂抹粉……

  这一顿饭吃下来,德国人不高兴了,他们找叶剑芝发火,说他骗人,这些来吃饭的女人们一个个穿金戴银、涂脂抹粉,哪里是什么贫困人口。发完火庄严宣布,这一顿饭他们不付钱。

  负责搞饭的农户吓坏了,这一顿饭弄下来三百多元,德国人不出了找谁呢?叶剑芝安慰他,德国人不出,我出。

  德国人认真,叶剑芝比他们还认真,他告诉翻译,这些来吃饭的人,确实都是登记造册在案的贫困户,她们今天穿金戴银来吃饭,那都是借了镇里亲戚朋友家的,她们是为了打肿脸皮充胖子。德国人如果不相信,可以上门一家一户去核实。

  德国人当然是不相信叶剑芝这鬼话,于是叶剑芝便带他们一户户上门去核实。一天下来,将村里所有的贫困户走访核实一遍之后,德国人终于将那一顿饭钱付了。

  叶剑芝就这样陪伴着德国专家在平江的大山里先后考察了近100个村,最后这个渺茫的援助项目终于落户平江,支持3580万元,修通了13条乡村公路和34口山塘,解决了三阳、三墩、童市三个乡镇24个贫困村的水利和通村公路。

  德方专家史密斯最后感叹:我们到过印度、孟加拉、缅甸、蒙古援建过许多项目,一路走来,还从来没有见过像叶剑芝这么认真、这么吃苦耐劳的政府官员。我们原来对共产党没有什么好感,这一回,算是认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了。

  2016年初,中共平江县委在调整人事时,考虑到叶剑芝十多年来在扶贫办这个岗位上劳碌奔波,过份辛苦,打算给他调整一下,方案有两个: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局长,任房产局局长。

  叶剑芝找到县委书记汪涛,他说:“扶贫办的几个副主任这一回都退了,来的都是年轻人,对情况不是很熟悉,在这个扶贫攻坚的节骨眼上,我就是累死累活,也必须继续支撑一阵子才能走……”

  开拓千万条小康路

  吃苦耐劳、敢作敢为是叶剑芝性格的一面,而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又是他性格的另一面。

  如何斩断“穷根”,让贫困山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是叶剑芝长期思考的问题。贫困山区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需要大量投入;二是缺乏基本保障,因房、因病、因学致贫的多;三是缺少产业,没有致富门路。叶剑芝说,十多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对贫困村的大力扶持和“输血”,前面两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或者正在解决。如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全县所有的贫困村都修通了水泥路,用电的问题,2015年在时任副省长黄兰香的亲自过问下,省电力公司在平江投入了5个多亿进行贫困山区的电网改造,今年基本可以完成。再如因房、因病、因学致贫的问题,平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最优的脱贫攻坚的综合方案,通过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实施免费体检、分类分级治疗和“两免、三降低、四提高”,大大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医疗保障和降低了看病的成本;通过实施教育扶贫“精准助学”,基本解决了贫困群众子女上学的问题。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叶剑芝说。党的十八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平江要摘掉国家级贫困县这顶“帽子”,就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带领贫困群众走自力更生之路。发展产业扶贫,县扶贫办确定的思路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短平快与长期受益相结合,重点产业项目与特色产业项目相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直接帮扶与委托帮扶、股份制分红相结合的脱贫奔小康的“路线图”、“服务链”和“效益牌”。

  叶剑芝说,在贫困山村发展产业,一定要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也要发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

  虹桥镇大山村地处幕阜山的半山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因为不通公路,老百姓出门全靠肩挑手提,“猪坐轿子人抬轿,走了半天还不到”就是这里生动的写照。当地百姓流传千百年的顺口溜:“有女莫嫁大江洞,香粉碓臼砰咙砰。前对山来后对坎,餐餐一只茴坨罐。”所谓打香粉,就是将山上的杂树砍下来,加工成一两寸长的细条,然后晒干,再利用大江洞的溪流推动碓臼,将这些细条再打成粉末状,卖到山下用于加工成祭祀或者求神拜佛的香。打香粉维持了几百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打,起早贪黑非常辛苦,收入非常低,而且对环境有很大的破坏,既破坏山林,又造成粉尘污染。叶剑芝到大山村后,发现这里打香粉的很多,水利资源丰富,但打香粉对环境破坏大,不可持续,就建议搞小水电。当地村民也有这个想法,但没有钱,报批也很难。叶剑芝多次找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到县发改局、水利局、国家电网等部门沟通协调,最后终于批下来了。水电站总股本300多万,40多户打香粉的水车作坊全部折股5000元入股,以贫困户的名义争取扶贫贷款120多万,村民自发集资入股160多万元,大山村大江片村民全部入股。电站2013年7月建成,装机容量640千瓦,2014年开始受益,前两年就还清了贷款,2015年就开始分红。2016年分红多的分了7万多,少的也有1万多元。这个小水电彻底改变大江片区的贫困状况,1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平江县农民历来有养鸡的习惯,但一直难有大的发展。叶剑芝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群众养鸡有两难,一是成活难,从小鸡孵出来到长到八两左右,成活率还不到20%,到了八两以上就好养了;二是防疫难,一场鸡瘟下来,往往血本无归。怎么破解这个难题?在县畜牧局专家的推荐下,叶剑芝与平江县向农养殖服务有限公司反复商议,找到了出路。由该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基地里将小鸡集中养到8两左右,并做好重点防疫,负责发放到贫困户家里,再由农户散养,第一批鸡每户50只,全部由县扶贫办免费提供。鸡长大后,农户可以自行销售,也可以由公司保价回收。2016年以来,共培育这种8两左右的小鸡51万只,免费发放给5000多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平江县70%是山区,而贫困村大多在山区库区,深度贫困的村更是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大山深处。高海拔地区特别适合种植高山有机茶,不用打农药,长年云雾环绕,不仅适合茶树生长,而且茶叶品质非常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茶叶的价值也高。为了发展高山有机茶,叶剑芝多次找湖南白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桥清了解情况,详细掌握了茶园建设的成本、产值、用工等情况。吴桥清说:“农业项目中只有茶园用工量最大,前期要整地、栽培、抚育、施肥等,茶树成园后需要大量的人工采摘。”叶剑芝觉得这是一个解决贫困山区发展的好项目,就推动了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启动高山有机茶扶贫项目。为了保障贫困户的利益,县扶贫办与该公司签订了协议,成立平江县友人家高山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公司占20%的股份,所有种有机茶的农民占80%的股份。

  贫困户与公司合作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己建基地,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整地、栽培,县扶贫办每亩分四年补助2600元。成园后,一亩大约有6000-7000元的毛利。公司保证以保底价收购,农户自己有销路,公司也可以代为加工。二是土地入股,县扶贫办每亩补助2600元给公司,前面四年,公司按每亩300元补给农户,成园后根据产量四六分成,农户得60%,一亩茶园一年农民可以得700-800元。另外,无论哪种合作形式,农户还可以参加合作社浮动分红,根据效益每亩大致可以分红600-700元。目前平江县种植高山有机茶10000多亩,贫困户土地入股的有2000多亩,自建基地托管的有4000多亩。发展高山有机茶,既解决了贫困户的产业问题,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像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如红心杉木、黄桃、油茶、良种油菜等等。现在叶剑芝还在酝酿一个宏大的脱贫奔小康计划,将湘鄂赣三省交界绵延200公里的山区贫困带打造成旅游走廊,项目将辐射和惠及10个乡镇、101个村、8.5万群众,其中不少是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现项目资金已到位12亿元。

  平江县有110万人口,闲散劳动力很多,大都“困”在家里,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叶剑芝认为: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于是,他向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脱贫奔小康的突破口,将人口多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但是,任何新鲜事物都会招致一些人的不理解,当时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说这是做秀。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叶剑芝认准了的事,别人无法阻挡。

  扶贫先扶智。要让农民到大中城市赚钱,没有一技之长是不可能的。他联合县劳动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扶贫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订单培训。经过短平快培训后,一批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被送到上海浦东造船厂、广州远洋公司等地跟班学习。

  全县20多万贫困农民走向大中城市,既支持了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每年还赚回30多亿现金,不少脱贫致富的老板怀着感恩之心又反哺家乡扶贫。这些年,他们共捐建学校135所,捐修公路2400公里,捐建水利设施368处,救助失学儿童3650名,捐助1068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通过大量的劳务输出,平江县积累了丰富的乡友资源,今年平江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大爱平江”社会扶贫行动,通过社会力量筹资1.03亿元。平江县还建立了爱心基金会、农产品销售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已经成为平江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军,破解了政府扶贫唱“独角戏”、社会助困“碎片化”的困局。

  舍小家为大家

  作为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位置不高,权力不小,掌握着上亿的扶贫项目资金和扶贫项目的审批权。但他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把名利看得很淡,在原则问题上从来不搞变通、不踩红线、不越雷池。

  在分配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问题上,叶剑芝提出“三个不开绿灯”:不为亲朋好友开绿灯,不为扶贫办干部开绿灯,不为领导写的条子开绿灯。叶剑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扶贫办工作了18年,当主任也满了8个年头,生他养他的家乡武连村的村干部多次找他,希望照顾。叶剑芝从没开过绿灯,至今没有安排过任何扶贫资金项目。他妻子所在的那个村的村支书也找到他家里来,希望他给予倾斜,但他认为条件不合,坚决拒绝了。叶剑芝的亲戚很多,兄弟姐妹也都在农村,家庭情况一般。见叶剑芝当了“官”,就想跟着沾点光,有的要求纳入贫困户享受扶贫,有的想办养猪场要他帮助解决项目资金,侄儿想要他帮忙安排工作……叶剑芝都一一回绝了。2007年,叶剑芝的亲戚想办一个公司,希望他帮忙解决扶贫项目贷款。叶剑芝通过调查,了解到他办公司只是一个幌子,目的是套取国家扶贫资金。叶剑芝不仅没有办,而且还生气地狠狠批评了他。亲戚当场大发雷霆:“你真是六亲不认!现在当官的哪个不给自己的亲人谋点利益。”几次碰壁之后,这个亲戚因此怀恨在心,至今不和他往来。

  叶剑芝说,对扶贫资金和项目“开口子”就是犯罪,因为开口子就意味着扶贫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没有用在真正的贫困群众身上,贫困山区的群众生活那么苦,这不是犯罪是什么?因此每一笔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安排,叶剑芝十分严格细致,他都要带领分管副主任和相关人员实地考察,现场讨论,拿不准的请教专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十多年来,县扶贫办没有建办公楼,没有集资建宿舍,没有购买新车,没有高档消费。对于公款,叶剑芝是一省再省,生怕花钱,就连到长沙、岳阳开会,无论多远的会,他都是清早赶过去,晚上归来,尽量少花差旅费。

  “六亲不认”的叶剑芝,“铁公鸡”成了他的代名词。

  叶剑芝一年到头总在外头奔波忙碌,家里的事无法顾及,这也是他最为愧疚的。叶剑芝和妻子姚细铃1990年结婚,婚后一直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家庭主要靠姚细铃操持,母亲多年生病,也是她一个人细心服侍。

  2015年3月8日,正在县人民医院上班的妻子突然晕倒,医院诊断为突发性冠心病,冠状动脉99%梗塞,因病情危急,叶剑芝只能委托医院同事紧急将她送往湘雅医院抢救。当时,叶剑芝正在长寿镇危房改造项目开现场办公会,他一走,这个会就开不成了。

  会议结束后,叶剑芝顾不上扒一口饭,立即赶往长沙湘雅医院。在医院ICU重症监护室里看到手术后依然昏迷不醒的妻子时,这个铁打的汉子再也忍不住泪如雨下!

  几十年来,妻子默默地承担着这个家庭的一切,八十岁的老母亲长期住院,喂汤喂饭,接屎接尿,扶起放倒全凭着妻子一个人护理。儿子从抚养到上学,叶剑芝从来没有操过一寸心。她就一个人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庭,在长期超负荷的运转中,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身体,而是一直担心叶剑芝的身体,总是劝他不要老是起五更睡半夜。她默默地支撑到这一天,却突然倒下了……当救护车将她送进湘雅医院,面对那一份死亡的恐惧时,她会多少希望叶剑芝能在她的身边呵!

  然而他却不在。

  叶剑芝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衡阳武警部队当兵。2016年元月,在一次野外拉练时意外受伤,造成粉碎性骨折。但儿子像叶剑芝一样能吃苦,当时以为是小伤,还继续训练,拖了两个多月,医院打电话通知家属商量治疗方案,叶剑芝正在边远的贫困村部署安全饮水项目,抽不开身,只好要妻子先到医院,他忙完再赶过来。后来医生告诉他,虽然做了手术,但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他儿子有可能会导致永久性伤残。叶剑芝对自己关心儿子太少太少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

  亲友们抱怨叶剑芝太不会关心亲人:“他的心只怕是铁打的!”但姚细铃却不以为然,说:“其实我家老叶最会关心人!”姚细铃说,叶剑芝是一个很心细的人,平常只要在家,对他们娘俩是很照顾的。她和儿子住院时,他当时虽然抽不开身,但事后无论多晚都要赶过来。生病后,叶剑芝经常叮嘱她不要劳累,要多休息,家里的家务事只要有空就抢着做。叶剑芝非常有孝心,母亲生病期间,他一有空就会跑到医院,把她一天要吃的药分早、中、晚分好,叮嘱母亲按时服药,对岳父岳母也很孝敬,到了外地出差,总忘不了给买好吃的。他工作那么忙,是在帮助困难群众圆“小康梦”,忙的都是正事,贫困群众生活那么苦,我没有理由不支持他。“我家老叶是最棒的,我为他骄傲!”姚细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篇:
下一篇: 水库副所长方国栋扎根基层30年 每逢汛期上前线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