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2016年第11期(总第802期)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 2016年5月15日
〔学雷锋志愿服务专辑〕
常德市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
郴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芙蓉区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
岳麓区探索实施学雷锋志愿服务新模式
芷江县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工作交流〕
常德市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
近年来,常德市坚持“四抓四促”,将志愿服务工作与文明创建融合,形成了“党委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受益”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一、抓基础,促志愿服务在新常态下日益规范。一是规范机制。全市成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市委宣传部设志愿服务工作科。市文明委发文明确了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任务分工。社区和文明单位普遍建立了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表彰嘉许。二是壮大队伍。全市形成了市直有志愿服务总队,各单位有志愿服务分队、社区有志愿服务分会的队伍组织体系。截止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52万人,注册团队1200余个,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10000次。三是夯实阵地。将市城区划分800个志愿服务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个网格员、一支社区志愿服务队或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在全市街道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建设1200多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在图书馆、博物馆、敬老院等建立50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市城区社区建设“四点半学校”、“社区书屋”、“田工爱心屋”100多个。
二、抓考评,促志愿服务在文明单位落到实处。一是规范考核内容。把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分值占比达20%。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标准和具体内容。二是严格考核标准。各项考核内容明确到具体分值,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三是创新考核方式。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工作的考核采取“材料审核+实地查看+听取汇报”三种方式、实行“季度抽查+年度考评”相结合方式进行。
三、抓引导,促志愿服务向各领域拓展延伸。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3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大力宣传表彰志愿者服务典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四进”活动。通过常德文明网微博、微信和网络平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微宣讲”和“志愿服务进行时”,发布志愿服务信息2000多条。制作发布学雷锋志愿服务公益广告500多条。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明确各文明单位、各社区志愿者协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以上志愿者培训,编印《常德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手册》。同时,依托常德高职院等学校建设志愿者培训基地、依托湖南幼专等学校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基地、依托常德博物馆建设雷锋精神核心教育基地,依托行业管理重点对医疗救护、文化体育等专业志愿者进行培训。三是丰富活动形式。精心打造“保护母亲河”、“我为德城育新苗”、“百团大赛”惠民文艺演出等一批接地气、有效果、能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者主动参与、时时参与。
四、抓实效,促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形成氛围。推动品牌建设。以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田工同志命名的一系列志愿服务组织、阵地和活动成为品牌。学田工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学田工志愿服务网格行动”被评为全省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和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新坡社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培育先进典型。各文明单位带头践行社会责任,实现了志愿服务与行业工作的融合,推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典型,如国家电网鼎城供电公司成立的“周海斌爱心团队”,常德市中心血站成立的“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全国岗位学雷锋示范点“壶瓶山电骡子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
(常德市文明办)
郴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郴州市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组织领导,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6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注册志愿服务团队近700个,市民对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和支持率达到95%以上,全市崇德向善蔚然成风,郴州好人不断涌现,义务护林30年的刘真茂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首届“雷锋奖”,乐于助人的乡村医生曾宪国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苏仙区义工协会会长首嫣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北湖区人民路街道文化路社区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实施项目化运作。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志愿服务项目。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市民免费休闲读书吧、文明行为劝导、关爱抗战老兵、阳光进高墙等志愿服务项目。如:实施“春苗书屋”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开展流动儿童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社区图书馆、乡村爱心图书馆、春苗读书会等活动,不断扩大少儿阅读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少儿阅读量。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保障机制,促进项目健康发展。近3年来,投入资金25.8万元,项目服务站点发展到110个,志愿服务超过50000多人次,受益小读者人数达30万人次,该项目获省第三届优秀青年志愿者项目奖。
实施组织化管理。成立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对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调度指导协调。构建了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网络。依托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成立志愿服务组织600多个。依托社区物业管理成立志愿服务组织100多个。依托模范人物成立以模范人物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组织10多个。特别是以全国道德模范刘真茂命名的刘真茂环保志愿服务团、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马恭志命名的马恭志电影放映志愿服务团、以全国孝老爱亲之星袁贤光命名的宜章县袁贤光义工队等,深受群众欢迎,加入者众多。工作中,注重强化考核,落实工作责任。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单位创建的考核内容。强化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定期举办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注册登记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志愿者注册进行培训。强化嘉许表彰措施,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向优秀志愿者免费赠送公益保险的通知》,2015年全市共为3273名优秀志愿者购买了志愿者公益保险。每年组织评选表彰10名“最美志愿者”和郴州市道德模范。
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和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立足本职岗位成立820多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近年来,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先后参加了矿博会、旅游节、汽车拉力赛等国际性节会赛事志愿服务,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2015年,市文明办、市环保局联合11个县市区成立了“绿色卫士”郴州大队,实施“保护母亲河——郴江河”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郴江河及沿岸水生态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推进治理郴江河“碧水工程”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
坚持社区化扎根。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阵地,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机构、有制度、有台帐、有活动、有成效的标准,大力开展创建社区“雷锋之家”志愿者工作站活动,目前,市中心城区105个社区均挂牌成立了“雷锋之家”志愿者工作站,覆盖率达100%,在社区工作站的带动下,辖区内的企业商家也纷纷加入“雷锋之家”创建,雷锋之家遍地开花。2014年以来,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市区两级4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05个社区498个网格开展结对共建,通过发放“连心卡”“党员志愿服务牌”,广泛开展邻里守望、义务巡逻、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把志愿服务工作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做到“志愿服务进网格、困难帮扶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
(郴州市文明办)
芙蓉区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行动,将党员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
一、注重网络构建,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广度覆盖。一是用好大数据。依托长沙文明网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长沙党员志愿服务E平台、文明芙蓉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网络媒体平台,打造志愿服务信息库,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55903人,其中党员志愿者40259人,占比72%。二是建好服务网。将全区13个街道划分为289个党员服务网格,整合辖区机关党员干部、社区义工等群体,分布到网格中按需认岗、量身领岗、组团服务,目前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先锋工作室169个,组建网格志愿服务团队436个。三是搭好连心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供需对接体系,采用掌握需求、需求分类、精准服务、沟通反馈、效果评价五步工作法,利用社区网站、电子屏、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发布服务信息,有效实现供需对接,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注重资源整合,推动党员志愿服务深度相融。一是与群众工作直通车相融。党员志愿者通过联企业、联项目、联社区、联家庭,人手一本《直通车民情记录本》,将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意见建议逐一记录并落实,截止目前,解决群众诉求1423件次,化解矛盾纠纷481件次。二是与在职党员进社区相融。全面落实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着力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亮身份活动,搭建“微心愿”开放式对接平台,各街道征集辖区内市民群众的微心愿,通过短信、微信群、热线电话等平台,广泛发动在职党员主动认领,目前已报到在职党员5539名,兑现微心愿831个,长期结对帮助困难家庭700多户。三是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相融。发动“两学一做”讲师团、“双百工程”宣讲团、道德模范等骨干组成300余人的“芙蓉志愿者宣讲团”, 2015年全区开展各类微宣讲活动1000余场,参与市民群众10万余人次。
三、注重品牌培育,推动党员志愿服务维度拓展。一是强化党性教育,发挥党员志愿服务头雁效应。把志愿服务作为发展新党员的重要考量依据,教育引导党员树立党员意识,自觉奉献社会,示范引领志愿服务。二是强化载体创新,发挥党员志愿服务辐射效应。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努力培育具有芙蓉区地方特色的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如文艺路街道立足辖区7个社区特色资源,成立“七色花”志愿者俱乐部,打造了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精准分类志愿服务等。三是强化实践意识,发挥党员志愿服务蝴蝶效应。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党员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一批工作特色和经验相继推出:朝阳街道的“红袖章”融合工作法,有力地推动了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文艺路街道打造“睦邻驿站”,变高楼林立为高楼邻里;丰泉古井社区“我是党员五带头”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
四、注重制度建设,推动党员志愿服务精度管理。一是优化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提升党员志愿服务能力。芙蓉区委、区政府近三年共投入3000万元,整合党校阵地、高校基地和一线实地资源,提升党性修养、业务素养和品德教养。二是建立志愿者嘉许回馈制度,激发党员志愿服务活力。推出星级认证和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根据志愿服务时长、服务组织评价、服务对象反馈等进行评价和积分,通过定期评星、赠送保险、“七一”表彰、积分兑换物资等措施切实增强党员志愿者获得感,对国家、省、市级学雷锋优秀志愿者及突出贡献个人在升学、就业、就医、保险等方面提供优待政策。三是构建工作评价机制,科学评估党员志愿服务效力。制定出台《芙蓉区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运用“跟踪管理、动态积分、量化考核”的管理模式,把志愿服务情况作为重点积分内容,与党员年度考核、民主评议、评先选优、干部提拔考察挂钩,近年来,先后涌现了社区110魏成良、敬业奉献刘头仔、忠诚卫士刘辉等一大批立足岗位、扎根基层的党员志愿者。全区共有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人当选全国、全省优秀志愿者。
(长沙市芙蓉区文明委)
岳麓区探索实施学雷锋志愿服务新模式
长沙市岳麓区立足区情,融合资源,探索形成了“组织化管理、精准化帮扶、规范化发展、常态化宣传”的四化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岳麓特色的和谐之路。
一、组织化管理。在政府的主导下,以青年、党团员为服务主体,普通群众为主要受众,按照分层对接、上下贯通、整体协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有部署、有机制、有沟通、有平台、有评价、有激励、有运用、有回报”的一体化新机制,形成了一条区委统筹抓总、文明办组织协调、团区委引导管理、民政局激励保障,各组织与单位积极参与的发展链条,呈现出志愿服务主体多元化、风尚社会化、理念先进化的良好势头,基本达到了政府供给与服务需求的一致与平衡。岳麓区还成立了志愿服务联合会,颁发了联合会章程、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发起志愿服务机构联合运营模式。
二、精准化帮扶。岳麓区不断探索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和精准帮扶服务模式,利用上门摸底、网络征集等形式收集帮扶信息和服务项目,搭建群众需求、志愿服务和社会支持的桥梁,有效帮忧解难。如望城坡街道长华社区“幸福加油站”关爱社区老年群众、单亲家庭孩子等弱势群体,建立帮扶台账、明确帮扶措施,因人制宜、一人一档、效果显著,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望岳街道的“互联网+爱心驿站”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实现了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点对点的精准对接;岳麓区区委、区政府依托区域德育资源及高校智力优势,打造了实践育人新载体,出台了《关于鼓励大学生参加区校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已建成爱国教育、社会调查、创新创业、文化交流、网络净化、学业帮扶等291个区校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同时利用高校门户网站、校园手机报等,及时推送信息,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意愿、能力及服务对象的诉求有效参与德育实践,共吸引了415个大学生社团与岳麓区长期合作,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80多场,大学生10多万人次参与其中。
三、规范化发展。岳麓区努力搭建各类志愿服务的建设平台,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规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组织专业培训、统一业务流程、集中注册管理、平衡数据标准、推动互通互联、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岳麓区分类指导各志愿服务组织(站、点、队)发挥优势、确定服务方向。如桔子洲街道学堂坡社区“四点半课堂”,阳明山庄社区的“憨儿要工作”——爱心手工坊,银盆岭街道“家长里短帮帮团”,区文化馆“小小向日葵”营地等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特色明显,长期坚持,社会影响力深入扩展。
四、常态化宣传。岳麓区通过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微博、岳麓手机报、岳麓新闻网等自有媒体和社区宣传栏、公示栏等传统媒体,并主动对接中央省市各级精神文明建设主流媒体积极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组织区属媒体、邀请各级主流媒体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度采访报道,从理论的高度、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沿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述,着力提升岳麓区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的水平,近年来,岳麓区挖掘推出全国道德模范廖月娥、全国时代楷模段江华等先进个人典型50多名,长华社区、桔子洲景区等先进集体典型10多个,“王妈妈爱心帮帮团”等先进典型案例40多例。岳麓区还将志愿服务纳入岳麓区文明小区公约,编入各中小学校本课程,完成“要我参加志愿服务”到“我要参加志愿服务”的转变。
(长沙市岳麓区文明办)
芷江县大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芷江侗族自治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群众志愿服务精神,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品味,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精心培育活动品牌。品牌化志愿服务,代表着理念、制度和行动上的领先,其影响力和带动性更为广泛。特别是该县的“公益小天使”、“ 芷江志愿者协会”、“ 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民政志愿者”、“教育阳光志愿者”、“财政志愿者”、“交通志愿者”等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志愿服务队,在文明创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提供支持。志愿者协会队伍由最初10人增加到1万余人,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多场次,帮扶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142人,帮扶资金68万元。为给志愿者协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其解决办公场所,添置办公设施,赞助志愿者服装3000余件。二是业务指导。指导协会编写章程,选举产生领导机构,在芷江民政局和湖南志愿者服务平台注册;指导协会开展大型活动,审查活动方案可行性、合规性、提供安保等;成立宣传报道小组,并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对协会组织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充分展示志愿者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传播正能量。三是信用支持。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国际和平文化节、“两创”万人签名大会、中宣部“百场讲坛”走进芷江等大型活动,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参加,让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志愿者,吸引了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到志愿者协会中来。
组织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全县各行政、企事业单位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阵地。一是志愿服务队伍有保障。该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分别成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全县共有195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其中有机关志愿服务队82支,事业单位志愿服务队103支,企业志愿服务队10支。二是志愿服务阵地有保障。依托各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便民服务大厅等窗口单位,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单位文明创建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进各窗口单位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有保障。每个单位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全县所有单位每季度最少开展了200多次活动,平均每月70余次,使群众感受到365天有志愿服务,处处有志愿服务。
积极引导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全民化。芷江县通过多种途径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格局。一是营造志愿服务氛围。通过户外广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不断宣传全县各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人人向善,人间有爱的氛围,吸引了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打造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平台。通过同心工程发动企业家进行爱心捐款、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通过慈善超市和“慈善一元捐+”发动群众捐款捐物。三是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县内开展学雷锋关爱妇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老人、帮助残疾人、关怀艾滋病人等志愿服务活动,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选择参加活动,参加活动的市民越来越涌跃,活动深受广大市民好评,促进了全县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芷江县文明办)
下载:湖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2016年第11期